樊希安:擅长给新材料做“加法”
1994年,19岁的樊希安就读于安徽工业大学冶金工程专业;27年后的今天,樊希安带领团队自主研发的高性能热电芯片已成功进入市场。他坚持在一线进行冶金、材料行业的应用基础及其关键技术的生产与研发工作,通过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专注温差发电
打造冶金领域余热回收首个成功案例
“如何把温差发电技术应用在冶金行业的余热回收上,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樊教授感叹,目前国内高能耗企业能量利用率只有33%,工业余热利用率低是造成能耗高的重要原因。他举例说,比如炼钢,成型的钢材要从1000多摄氏度自然降温,会产生大量余热,因为很难收集,这些能源就白白浪费了。
2019年3月,樊希安与甘肃一家大型企业签约,为其设计建造一套设备,用于收集炼铜过程中产生的高温烟气,转化成电能发电,“这是国内低温余热收集温差发电第一例。”
攻关通讯行业光芯片恒温的“卡脖子”问题
随着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兴起,续航时间短、经常充电成为其一大痛点。对此,“我们提出利用温差发电原理为智能可穿戴设备提供永不充电(或延长续航时间)的体温发电微电源系统解决方案,也就是目前正在研发的智能可穿戴设备用体温发电芯片。”樊教授感叹,此项技术的攻关难点主要在高强高热电优值Bi2Te3基热电材料的制备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