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王小毛
市科协网讯(记者 任文)“我们搞工程创新,就是要坚持底线思维,坚持问题导向。工程从论证到建设有大大小小的技术难题,面对这些问题,一定不能回避,应该从问题去着手制定作战路线,成立科技攻关团队。”6月2日,记者采访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王小毛,谈到创新时,他如是说。
从1985 年至今,王小毛从事水利水电工程规划设计研究工作已有三十多年。据悉,他带领团队曾长期驻扎三峡水利枢纽、三里坪水利枢纽、云龙河等项目工地。这些工地往往是在中西部偏远山区、交通不便、工作生活条件艰苦。王小毛介绍,对于技术人员来说,工地现场就是战场。不管是大方面的决策还是小细节的把握,都要深入工地、扎根一线,了解现场施工,做好现场设计服务。他告诉记者,“现场设计工作不同于在后方做设计,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一定要脚踏实地、扎根现场,能够主动承担责任,并且付诸行动,一切应以满足现场施工需要为准则。”
图为王小毛作为国家防汛总指挥部专家组组长率队赴湖北建始指导应急抢险
“三峡工程规模特别大,难题也特别多,很多都是世界性的难题。”在“国之重器”三峡工程建设期,2002 年前后,“三峡大坝出现了大裂缝”的消息传出,甚至有媒体宣称“是人的手掌能伸得进去的裂缝”。一时间,关于三峡大坝的裂缝问题受到国内外的普遍关注,外界各种猜测和质疑铺天盖地,谣言四起,矛头直指三峡工程的质量安全问题。
此时,作为三峡工程技术负责人之一的王小毛,正在三峡工地协助主持三期工程施工详图设计。在工程师的眼里,大坝裂缝是困扰大坝工程技术的关键。三峡大坝所出现的裂缝,是一般混凝土大坝的“常见病”,缝宽一般在0.1~0.3 毫米,绝非外界传言的那样。然而如何能够直面问题、解决问题,同时消除谣言,给外界一个满意的答案,成为摆在王小毛等人面前的一道难题。
“作为工程师和技术负责人,一定不能回避问题,不能推卸责任。”王小毛反复强调这句话。作为设计方,一方面他全力组织对出现裂缝的成因、危害和发展趋势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另一方面,对处理方案、使用材料进行调研,提出适合三峡工程“千年大计”的实施方案,最终成功解决了大坝裂缝问题,化解了危机。
吸取了经验教训之后,三期右岸大坝工程采用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温度控制和防裂技术措施,成功解决了三峡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疑难杂症,创造了三峡大坝浇筑混凝土400 多万立方米未发现一条裂缝的奇迹。三峡枢纽工程验收专家组组长潘家铮院士说:“三期工程的实践使我们知道,大坝确实可以做到不裂……在三期工程中,全面控制了原材料的质量,严格实施了温度控制,像保护婴儿一样养护、保护混凝土,几百万立方米的大坝就可以没有一条裂缝。”最终三峡三期大坝提前一年完工,并创造了410 万立方米大坝大体积混凝土未发现裂缝的世界奇迹。
作为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大坝杰出工程师、中华国际科学交流基金会杰出工程师,水利部“5151”部级人选、全国水利抗震救灾先进个人、全国水利系统先进工作者、三峡工程优秀建设者的王小毛,主持或参加了“国之重器”长江三峡水利枢纽数十项大型工程的设计。从“七五”国家科技攻关开始,他先后主持了多项国家、省部级科研课题研究。作为负责人,他全面推进设计院创新驱动发展,推动企业信息化融合发展,加快企业数字化转型。
图为带队组织相关专业人员对旭龙水电站进行现场查勘
如今,作为技术负责人,王小毛正在主持设计西电东送骨干电源点之一“金沙江旭龙水电站”。他创造性提出“全生命周期管理、全方位风险预判、全要素智能调控”的智慧工程建设方案,打造工程数据中心和基于GIS+BIM 的三维可视化展示平台,利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为旭龙水电站建设全过程管理提供辅助决策。系统解决了高坝水力学泄洪消能、拱座稳定和变形、高边坡稳定、干热河谷高拱坝温控防裂、高坝高地震区抗震等西部水电开发的共性问题,取得大量创新技术成果,推动了行业技术进步。
图为王小毛带队查勘雅鲁藏布江索朗嘎咕至桑日河段生态综合整治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