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齿”表示极端鄙视,为什么用牙齿的“齿”来表达这个意思呢?“不齿”最初的词义又是什么呢?
东汉学者刘熙所著《释名·释形体》中解释说:“齿,始也,少长之别始乎此也,所以齿食多者长也,食少者幼也。”“齿”因此引申用来指人的年龄,比如年齿就是年龄,齿列是按照年龄排列,“不齿”的本义也就是不按照年龄排座次前后,定尊卑之别。
有趣的是,本来是出于尊敬而不排座次的“不齿”一词,竟然可以引申为对罪人的惩罚。据《周礼》记载,周代规定,犯罪的人关到监狱里,如果能够改过自新,“返于中国,不齿三年”。意思是说不能按照年龄的大小列于平民之籍,而是打入另册,表现好的话才能“列于平民”。
《礼记·王制》中也有相同的规定:对于乡里不遵循教导的人,如果反复教导之后仍然不改,先“移之郊”,距国百里为“郊”;再不变则“移之遂”,远郊之外为“遂”;再不变就要“屏之远方,终身不齿”,远方指九州之外,“不齿”,郑玄注解说:“齿犹录也。”唐代学者孔颖达解释说:“以年相次,是录其长幼,故云‘齿犹录也’。”因此,这里的“不齿”一词指不收录于乡里的户籍。“不得以年次列于平民”“终身不齿”,这都是对罪人的惩罚,因此“不齿”引申为极端鄙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