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上,来往车辆穿梭不停;桥下,形似一个双层“呼啦圈”的检测机器人正在作业。只见它内圈的轮子紧贴桥墩,缓缓向上攀爬;外圈的扫描仪器不断绕圈,对桥墩进行常规检测。
“这是我们的新设备——爬墩机器人,不仅操作高效便捷,而且提高了精细化检测水平。”近日,四川成都城市道路桥梁监管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陈杨介绍,检测人员将机器人调整好后,便可操纵其向上爬行。机器人到达预定高度后驻留,随后开启环形扫描模式进行桥墩检测。
爬墩机器人具有精准识别隐患、全天候智能记录等功能,能够全覆盖、无死角地对桥墩进行检测。记者在现场看到,该机器人在检测过程中,共有8个高清摄像头对墩柱外观进行影像捕捉,并实时将影像数据传回控制系统。“机器人配置了姿态传感器,可以确保爬升过程中的稳定性。同时,机器人捕捉到的影像数据经过处理还能够快速生成建筑信息模型,可以帮助我们实现对墩柱的精细化检测,保障桥梁安全。”负责桥梁检测的技术人员周仕军说。
在过去,高墩、高塔结构的检测经常采用远距离光学望远镜、近距离人工吊装等方式。“检测一个桥墩需要半天时间,效率和精度不高,而且只能在光线较好的环境下进行。”陈杨介绍,如今有了爬墩机器人,一般只需要20分钟就能检测完一个桥墩,仅需3小时便可生成检测报告,效率大大提高。
除了爬墩机器人,该中心还运用水下机器人对桥梁进行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