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科协

一线传真

武汉市江夏区科协开展科普助推都市农业效果明显

发布日期:2009/5/6 11:12:40      来源:      作者:admin
字体显示:【大】  【中】  【小】
        科普助推都市农业是武汉市科协、市财政局联合从2007年开始在武汉市远城区开展的一项农村科普工作,现已实施两年。在实施过程中,江夏区科协把此项工作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头戏来抓,积极争取武汉市科协、市财政局对科普助推都市农业的大力支持,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效果。武汉市科协、市财政局共联合命名江夏区“科普助推都市农业”科普示范单位及基地9个,科技致富带头人6名,支助资金82万元,有力地推进了农村科普示范效果、辐射和带动作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发挥,服务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007年,江夏区流芳街螃蟹养殖协会科普示范单位,同周边107名渔农签订技术服务协议,组织发送了技术资料3450份(册),面对面解答渔农养殖疑难问题236个,主办技术培训班7期,2000亩湖泊养蟹达37000斤,产值达74万元,湖泊效益比2006年同期递增65%。上涉湖鱼业养殖科普示范基地在抓大户,上规模,提高科技含量上下功夫,在发展新优鱼种,引进新优项目上做文章,科学调整养殖结构,新增高档鱼2300亩,发展小龙虾6000亩,养殖效益大幅提高,亩经济效益由原亩平不到1000元提高到3000元。随着小龙虾品种的开发,不仅带动了周边乡、镇的鱼业养殖的发展,而且扩大了辐射效果,带动了洪湖、咸宁、仙桃等地鱼业的养殖。江夏区畜牧养殖专业技术协会科普示范单位,在全区33个有规模的牲猪养殖场,推广牲猪人工授精技术,经济效益十分明显,目前这些猪场共有母猪3.1万头,应用人工授精技术只需喂养种公猪155头,如果以原配种方法,需要喂种公猪775头,因该项技术的推广节约种公猪饲养成本就达186万元。法泗镇渔、牧养殖专技术协会科普示范单位,为周边牲猪养殖户及会员联系户提供牲猪养殖全程服务,(猪苗——技术——饲料——销售)产、供、销一体化,2007年仅协会同80户联系户就出售牲猪7万头,纯利达到2000万元。金口无公害蔬菜科普示范基地涉及面达25个村示范面积达5万亩,现建有蔬菜产销协会、农贸小市场7个,在武汉、嘉鱼、纸坊、汉南等地都设有农产品销售点,从事运输销售人员达1300多人,示范点亩产蔬菜收入达到4000余元。
    2008年江夏区科普助推都市农业示范单位、基地更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区畜牧养殖专业技术协会科普示范单位,推广生物环保养殖技术,猪场不见蝇蛆、嗅味明显下降,猪场周边空气质量大大改变,饲料报酬进一步提高,牲猪抗病能力得到增强。该项技术在21家规模化猪场应用后,现已有13家猪场通过环保验收,另8家正在准备迎检验收;经济效益每头牲猪增收29元,21家猪场全年出栏牲猪31万头,获得899万元的效果。金口无公害蔬菜科普示范基地,引进蔬菜优良品种日本早熟高产洋葱不仅产量高,而且吃起来口感特别好;引进江城薯尖加苦瓜用立体种植模式,亩产值达到1.6万元。法泗渔牧养殖专业技术协会科普示范单位,总投资600万元为基地内村民建设小区式新农村,农户从原宅基地60亩中搬出建设新农村占地面积18亩,节约土地面积40余亩。该基地建成后占地面积达2000亩,其中:500亩用于养猪,年出栏5万头,产有机肥1万吨,年发电12万度;其它1500亩中500亩用于种植莲藕产200万斤、产鱼60万斤;500亩种有机水稻,产量100万斤;500亩发展蔬菜及林果产值200万元,力争年实现产值突破1个亿。乌龙泉街科普培训示范基地,每年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累计达百余场次,培训人员达万余人次。在16个村建有科普宣传栏,并配有培训学校和图书室,基地中心配有电脑40余部用于教学,通过基地培训的能人带头致富组建了农技协组织3个、农村合作社2个,生产格局按村规划形成了一村一品。该基地所在街道是江夏区土特产最为丰富的地区,人称“春有茶、夏有瓜、秋有柑桔、冬有摆尾巴(鱼)”他们生产的西瓜用的是嫁接苗、不仅抗病而且早熟、上市早、价格高,亩收入由原来2000元增加到4000余元。2008年长江日报3次刊登了该基地的产品示范推广和组织销售等情况,在市农博会参展上,该基地农产品“绿壳鸡蛋”获得金奖。
    江夏区科普致富带头人可谓“百花竞放,争春斗艳”,两年产生的6名科技致富带头人各自结合各自的特点,在科普中做出了各异的亮点及闪光点。如区农业局农艺师冯国民引进推广品牌及特色蔬菜种植,每亩可使菜农增收300元以上;推广的无公害新型杀虫灯及环保粘虫板,蔬菜亩平均减少用药5-6次,亩降低成本120余元,使用面积达到9000亩,节本增收共达112.5万元。水产高级工程师张才干,全年坚持下乡百余天技术指导,积极参与农业专家热线工作,指导全区水产项目实施,通过他的技术指导全区螃蟹、龙虾养殖发展迅速、养蟹及养虾面积全区各达近万亩,亩增收平均近1000元。舒安乡韩英胜同志长期从事农村科普工作,为帮助地处偏远的舒安乡唱响品牌、突出特色,使舒安乡藠头生产走产业化发展道路,他认真研究原因与对策,带领生产者解剖麻雀,解决了一个一个的生产难题,使舒安的藠头经市农业局、市质检局共同考核验收、定为标准化生产基地,舒安农民仅此一项年人均增收就达800元。五里界、乌龙泉街道张华、夏世清同志都长期分别在农村从事科普工作,为科普事业的发展历尽艰辛,做出了大量的、有益的、卓有成效的工作。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农艺师彭才安同志竭力为江夏“三农”和谐发展和“两型”农业建设作贡献,胸怀农业、心系农民、把科普工作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职责、常年累月,深入农村、深入田间地头,深入农家“手把手”、“面对面”、“零距离”地进行农业技术指导、指导推广了多项农业新技术,纳米“农用活水源片”水稻栽培全区应用面积达16.9万亩,平均亩增稻谷108斤,同比增收12%,累计增效1325万元,该技术2008年被列为武汉市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计划;推广的水稻轻简化栽培技术,作为近年来适应农村劳力不足的新形势而兴起的一项节本、省工健康栽培技术,全区应用面积16万亩以上,2008年7月18日武汉市在江夏区召开了经验交流现场会,充分的肯定了此栽培技术,《长江日报》刊登了他们“懒汉农技”别了“弯腰插秧”的新闻及图片。
                             (来源:武汉市江夏区科协 陈远炎 廖方勇)

Copyright © 武汉市科学技术协会 地址:武汉市江岸区赵家条144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202002213号    ICP备案号: 鄂ICP备19013409号

邮编:430010 电话:(027)65692271 传真:(027)65692036 网站编辑部:(027)82842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