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科协

科技前沿

中国团队首获全球辅助技术“奥运会”冠军展现“中国智造”新风采

发布日期:2024/11/4 14:58:27      来源:      作者:
字体显示:【大】  【中】  【小】
    
      残缺的右前臂嵌入义肢中,再用这只义肢快速完成提重物、抓纸片、摞杯子、绕铁环……10月26日,在瑞士苏黎世举行的第三届全球辅助技术“奥运会”中,中国选手徐敏最终以90分的成绩荣获本届大赛“上肢义肢”组冠军。与徐敏“并肩作战”的,是东南大学和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的科研团队。他们通过增强义肢的运动可靠性、负载等能力,让徐敏力克对手。
      此次大赛中,上肢义肢组是该项赛事中竞争最为激烈的组别之一。选手们要一次性完成义肢提重物、双臂协作、精细物体抓取、盲盒抓取等10个义肢操作任务,以任务完成数量和完成时间判定成绩。
      代表中国出征的上肢义肢团队除了参赛选手徐敏,其中有5位科研人员均来自东南大学机器人传感与控制技术研究所宋爱国教授团队。
      “此次比赛用到的义肢一共有三项核心技术,分别是肌电信号的解码识别、力感知与力反馈、灵巧机构的设计。”宋爱国介绍。
      “人在做出某个动作前,是先由大脑感知周围环境,随后产生脑电波。脑电波沿着脊髓神经传输出去,当传递到前臂时,肌电信号就会控制肌肉收缩,继而驱动动作产生。要让残疾人灵活使用义肢,就需要帮助他们做好肌电的解码和识别。”宋爱国解释,研发团队在选手的前臂断肢的皮肤上贴了一对电极片,由它来解读、识别残肢肌电信号,再将其与义肢相连,驱动义肢运动。
      比赛中,残疾人选手将操纵义肢手抓取多种物体,但由于残疾人控制义肢的信号源非常有限,确保手指、手腕的可靠运动成为需要攻克的问题。
      团队领队、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博士后胡旭晖介绍:“我们为徐敏量身定制了穿戴式肩带,肩带内有拉伸传感器,可以监测徐敏弓背时的肩膀运动状态。传感器通过监测肩部位移信号,与残肢端获取的肌电信号协同,控制手指的开合角度以及手腕关节的旋转角度。弓背角度越大,肩部的位移量越大,手指开合度越大。反之亦然。”
      比赛中的动作虽然都来自日常生活,但抓取一些精细的动作或者特殊的物体,对于上肢残疾人群来说仍有挑战。对此,团队因地制宜地设计义肢,让它们更灵活、稳定。
      “例如,我们在义肢手指上设置4个不同的抓取区。第一个功能区做得尽量水平,以便抓取纸片、药匙这些平直物体,第二个功能区做成内嵌的圆弧状,以便能握住榔头、瓶子等物质,第三个功能区做成半球面,可以抓珠子等圆形物体,第四个功能区设置在手指的两个关节处,便于做拎水壶等负重动作时固定物体位置。”胡旭晖表示,此次夺冠让我们意识到,要以满足残疾人的需求为出发点开展科研。今后,我们将研制人机共融感更强、操作功能更实用、日常使用更轻便的义肢手,让广大残疾人群体受益。

Copyright © 武汉市科学技术协会 地址:武汉市江岸区赵家条144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202002213号    ICP备案号: 鄂ICP备19013409号

邮编:430010 电话:(027)65692271 传真:(027)65692036 网站编辑部:(027)82842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