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光谷科学岛大科学装置聚集区,一座形似眼睛的建筑拔地而起,其基建工程基本完工,设备进入安装调试阶段,正加快冲刺建成投用。
这一名为深部岩土工程扰动模拟设施的大科学装置,能全面揭示工程扰动条件下深部岩土体结构、状态与行为演变规律,为交通、水利、能源等领域工程建设加速向深部拓展提供重要科技支撑,打造未来“中国地镜”。
大科学装置也被称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是指通过较大规模投入和工程建设用于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目的的大型科研装置或设施,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的国之重器。
研究表明,1990年以来,诺贝尔物理学奖成果有48%来自大科学装置。依托大科学装置,科学家们挺进科技“无人区”,完成从0到1的原始创新。
2014年对外开放运行的华中科技大学国家脉冲强磁场科学中心,是位于我省的首个大科学装置。
运行11年来,该中心已累计运行超9万小时,创造了64T(特斯拉)平顶脉冲、94.88T双级磁体场强等多项世界纪录,为北大、清华、哈佛、剑桥等133家国内外科研单位提供科学研究服务1984项,相关科研论文已在Nature、Science、PRL等期刊发表1821篇。“我们的强磁场,如果将来做到100T,全世界其他地方都没有。科学家如果想做这个领域的实验,就会到我们这里来,这就是原始创新策源地。”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尤政说。
近日,该中心再迎重大突破。中心李亮教授团队,成功实现全球最大单机功率风力发电机(26兆瓦)的原位退磁与退磁后地再饱和充磁。
中国风能协会数据显示,2010年以来,我国风机装机量大幅攀升。陆上风机使用寿命一般为20年,预计我国在2025年之后将迎来风机退役高峰期。目前,永磁风力发电机是国内主力机型,风机维修或退役回收均需退磁处理。
“传统的整机加热退磁工艺,能耗大、污染重、报废率极高。”李亮介绍,采用最新的原位充退磁技术,可实现充磁用时100毫秒,整极退磁不到200毫秒,能耗不到加热退磁技术的1/100,已在企业实现应用,解决了整个风机行业的“燃眉之急”。
目前,湖北已建和在建大科学装置已达8座。以“1家国家实验室、8个大科学装置、42家全国重点实验室、10家湖北实验室、163个国家级创新平台、525家新型研发机构”为主体的科技力量矩阵,正在荆楚大地加速形成,将为湖北加快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整体提升支点的创新策源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