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科协

科技新闻

量子科技正成为新质生产力重要引擎

发布日期:2025/3/7 10:35:30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
字体显示:【大】  【中】  【小】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来产业。
      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前沿领域,量子科技正以令人惊叹的颠覆性、引领性和独特性,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量子技术已走进药物研发、生物化学等领域,并开始发挥作用。”3月5日,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郭国平代表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量子技术在量子计算等领域,有望产生颠覆性贡献。
量子技术已在多领域探索应用
      郭国平介绍,传统计算方法在高精度模拟时常面临算力瓶颈,而量子计算凭借其独特的量子并行性,可有效提升计算效率。
      当前,我国量子技术仍处于产业化初期。不过,经过科学家的不懈努力,量子技术已在医药、金融、化学等领域崭露头角。
      2024年8月,蚌埠医科大学与本源量子计算科技(合肥)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成功开发出国内首个量子分子对接应用。该应用依托“本源悟空”超导量子计算机,显著提高了小分子药物设计的效率和精度,为药物筛选开辟了新路径。
      近期,英矽智能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与相关单位共同主导的一项研究,首次展示了量子计算在变革药物发现流程方面的巨大潜力。在这项研究中,科学家将量子计算模型同经典计算模型以及生成式人工智能相结合,通过对庞大数据集的训练、生成和筛选,探索出更广泛的化学可能性,发现了靶向“不可成药”癌症驱动蛋白KRAS的新颖分子。
      “尽管量子计算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仍处于早期阶段,但其在分子模拟、药物筛选、靶点突破和个性化医疗等方面的潜力,已初步显现。”郭国平说。
      2月26日,在位于合肥高新区的中电信量子信息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展厅,工作人员向记者演示了一枚量子云印章的使用过程。开机、指纹解锁、人脸识别、接入系统、盖章、审计拍照……一系列操作流畅而高效。
      量子云印章是传统印章的数智化升级,可实现用、传、存、稽核等用印全流程量子加密安全保护,帮助强化内控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安徽云玺量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童迎伟说:“预计在未来10年内,量子云印章的市场容量有望达到数百亿规模。”
      此外,量子密信、量子密话、量子保密通信试验车等一批量子领域的创新技术和产品,也已逐渐应用落地。
量子科技有望带来颠覆性创新成果
      武汉大学教授、武汉量子技术研究院副院长袁声军表示,目前量子计算机的研发还停留在原型机阶段,其比特数和保真度都还远没达到进行通用量子计算的程度。
      “当下,一个很重要的应用性研究,就是探索如何将原型机和传统计算机结合,发挥两者各自优势,以解决特定计算问题。”袁声军说。
      生物医药领域有个著名的“双十定律”,即新药从发现到上市,需要耗时10年、耗资10亿美元。传统药物发现方法依赖于大量的实验试错,而随着量子硬件和算法的不断进步,量子计算有望彻底改变这一范式。
      “量子计算有望将这一周期缩短至3年甚至更短。”郭国平介绍,量子计算能够处理海量数据,快速筛选出具有潜在疗效的化合物,模拟复杂的化学反应过程,帮助研究人员理解生物化学机制,大幅缩短药物研发周期。
      袁声军则表示:“量子科技中部分技术已相对成熟,具备产业推广的潜力。然而,更多颠覆性的创新属于未来产业,在推进中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由‘量变’到‘质变’。”
      量子计算研发周期长、投入大,在量子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方面,更需要政府与市场的协同发力。郭国平建议,政府可通过示范项目、应用试点等方式,推动量子计算技术在实际场景中的落地,强化用户需求导向,避免研发与市场脱节。
      量子科技作为未来科技竞争的核心领域,与千行百业的转型升级息息相关。郭国平说,期待通过政策引导、产业协同与人才培养的“组合拳”,使量子科技成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为我国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延伸阅读
闫大鹏代表:锚定世界一流 培育创新生态
      “要强化量子通信、硅光芯片等前沿技术攻关;巩固光通信、激光等优势产业,布局化合物半导体、人工智能等新赛道;引进顶尖技术人才,培育科技领军企业,强化产学研协同创新……”3月1日,谈及建设“世界光谷”该如何发力,全国人大代表、武汉锐科光纤激光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兼总工程师闫大鹏娓娓道来。
      他说,目前,中国光谷(以下简称“光谷”)产业发展环境整体向好。依托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光谷在光电子、生物医药等领域形成稳定人才供给,产业链地理集聚效应显著,光通信、显示面板等领域的龙头企业与配套企业已形成高效协作网络。
      闫大鹏介绍,激光技术是光谷打造世界级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的核心引擎,光谷已构建起从激光器研发、智能装备制造到行业应用的全产业链生态体系。在汽车制造、新能源、船舶、光伏、航空航天等战略领域实现关键突破的同时,激光技术正加速向医疗美容、激光雷达等新兴应用场景延伸,持续为高端制造业升级注入强劲“光动能”。
      近年来,光谷通过强化政策支持、布局数字新基建、建设专业园区、搭建产学研协同平台等举措优化产业生态,但在产业链协同创新和高端应用场景拓展方面,仍有提升空间。部分高端制造环节仍依赖外部配套,核心技术攻关的持续性投入不足;科研成果转化链条存在断层,高校技术成果与产业需求匹配精度不足;中小企业融资渠道有限;高端人才“引育留用”配套体系不健全;应用场景开放广度不足等都成为制约光谷进一步发展的因素。
      在全速迈向“世界光谷”的征程中,闫大鹏建议光谷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深化产学研合作,优化营商环境,提升产业链协同,打造国际化品牌,推动光电子、智能制造等产业集群发展,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构建开放、创新、绿色的世界级光谷。
      他还建议光谷聚焦量子科技、脑机接口等前沿领域,建设技术转化中试平台;推动激光技术与新能源、医疗等场景深度融合,培育钙钛矿光伏加工等特色赛道;设立“卡脖子”技术专项基金,完善长周期人才评价体系,吸引高水平科研团队,在极紫外光刻等战略方向开展技术攻关。
      结合自己在光谷创业的历程,闫大鹏深刻感受到这片创新沃土蕴含的活力。他说,光谷创业氛围浓厚,为企业提供了优质的创新生态和政策支持,可助力企业突破技术瓶颈,实现规模化发展,增强市场竞争力。
      “光谷不仅是创业的摇篮,更是梦想的加速器,我坚信这里是中国科技创新的未来高地。”闫大鹏说。

Copyright © 武汉市科学技术协会 地址:武汉市江岸区赵家条144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202002213号    ICP备案号: 鄂ICP备19013409号

邮编:430010 电话:(027)65692271 传真:(027)65692036 网站编辑部:(027)82842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