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科协

科技前沿

七天发射七天恢复这个商业航天发射工位有啥不一样?

发布日期:2025/3/17 10:45:43      来源:新华网      作者:
字体显示:【大】  【中】  【小】
    
      3月12日凌晨,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再传捷报——该发射场一号发射工位首次发射一箭十八星任务成功。作为长征八号系列火箭的适配发射工位,“首秀”呈现出哪些亮点?
新技术护航火箭平安出发
      一号工位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所属北京航天发射技术研究所统筹设计施工。此次任务中,其独特的导流和降噪技术引人瞩目。
      导流锥主要功能是引导、排导火箭燃气流,避免损害发射设施,保障发射安全。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王鹏介绍,区别于传统的地下导流槽,一号工位采用了双向导流锥技术,高出地面3.9米的导流锥像练太极一样“接”“化”,有效消解高温和烈焰。
      海南国际商业航天发射有限公司工程设备部部长葛立新说,为了更好地降温降噪,一号工位摒弃传统塔顶水箱设计,引入挤压式大流量喷水系统。地面设置两个储气罐和一个储水罐,当火箭点火时,控制系统立即下发指令,储气罐中的高压压缩气体让储水罐中的水从喷水孔高速喷出形成水幕,15秒可释放500吨水,不仅让发射台和导流锥等关键设备免受燃气流烧蚀,还能使降温降噪效率提升30%。
新模式减少火箭等待时间
      商业航天需要“快速响应”,提效降本尤为重要。
      长征八号火箭团队结合一号工位,突破性采用“新三垂测发模式”:将火箭分段,分别通过公路运输至发射场后再完成总装。
该团队还首创了“脉动式生产测试发射一体化”模式,在海南总装测试厂房内配备双脉动生产线及3个垂直作业位,实现火箭生产、测试、发射全流程高效衔接。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宋征宇说,新模式精简了发射场流程,提高了标准化和自动化程度,且大幅降低了厂房占用时间,减少了发射等待时间,使发射场任务周期压缩至“7天发射、7天恢复”,未来有望实现每周一次发射的高密度任务需求。
新大脑缓解人工作业压力
      此次火箭发射前的准备过程中,测发指挥大厅工作人员通过“智慧发射场系统”就能时刻观察一号工位的火箭状态。
      “智慧发射场系统”有关负责人介绍说,该系统是发射场的“大脑”和“中枢神经”,通过全流程自动化控制实现数据实时监控与远程操作,点击几个按键,就能完成原本需要人员到现场才能进行的加注、调压动作,让测试人员“足不出户”,提升了前端无人值守水平。发现系统异常时,后端可快速响应,大幅降低人为操作风险。
      在此次一号工位首发任务中,该系统还首次扩充了发射场的健康管理功能。一旦出现异常情况,系统能够迅速诊断并提出解决方案,并反映至综合运维管理平台上。平台不但能清晰查看发射场所有设备的健康状态,还能在设备接近寿命期限时发出提醒,从而减少大量的人工巡检作业。

Copyright © 武汉市科学技术协会 地址:武汉市江岸区赵家条144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202002213号    ICP备案号: 鄂ICP备19013409号

邮编:430010 电话:(027)65692271 传真:(027)65692036 网站编辑部:(027)82842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