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科协

科协动态

40年守护种质资源:用泥巴裹着的科研赤子心——“科学家精神”系列宣讲活动走进新洲区

发布日期:2025/3/31 10:22:44      来源:武汉科技报      作者:
字体显示:【大】  【中】  【小】
    
      市科协网讯 3月28日上午,在新洲区一所农业科技公司会议室里,100余名科技工作者被一场跨越四十年的“泥巴人生”深深打动。武汉市农业科学院研究员柯卫东以《弘扬科学家精神,做一名合格的农业科技工作者》为题,通过水生蔬菜资源保护、育种的鲜活故事,向听众诠释了“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内核,将科学家精神具象化为田间地头的坚守与创新。


四十年坚守,为祖国守护水生蔬菜基因库

      “1984年,我刚毕业就跟着孔庆东先生钻进泥巴田。当时全国水生蔬菜研究近乎空白,许多地方品种濒临灭绝。”柯卫东展示的老照片中,青年科研团队背着包裹在农田、山林、湖区等地跋涉。四十年间,他们的足迹遍及国内所有水生蔬菜产区及东南亚10国,收集保存莲藕、茭白等12类资源3000余份,建成世界最大水生蔬菜基因库。“种质资源是国家战略资源,我们保存的不仅是种质,更是民族的农业未来。”这种“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坚守,正是科学家们“胸怀祖国”的生动注脚。


育种创新中的家国情怀

      面对水生蔬菜产量低、没有选育品种困境,柯卫东团队开启了一场静悄悄的“种子革命”。“选育一个新品种至少需要6-8年,我们蹲守田间记录每个生长节点。”他展示的育种档案记载着震撼人心的突破:“如今在我省一年中的每一天居民都可以吃上新鲜莲藕,并且可以在7-8月用鲜藕煨汤,填补夏季粉质藕空白。”当大屏幕呈现莲藕产业从“望天收”到年产值百亿的跨越,柯卫东感慨:“把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稳,就是我们的科研使命。”
科技助农的赤子之心
      “农业科研的价值不在实验室,而在农民的笑脸上。”柯卫东讲述自己在蔡甸高庙乡住了两年,仅为推广莲藕新品种;展示熊任权从出租车司机到莲藕合作社理事长的蜕变历程。“我们送种苗、教技术,看着贫困户靠莲藕脱贫,比拿任何奖项都高兴。”近十年,他们的成果推广至20余省累计4000万亩,创造社会经济效益2000亿元。这种“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实践,正是“服务人民”的真实写照。


科学家精神的传承密码

      “我的老师孔庆东先生70岁仍在田间指导,这种精神必须传承。”柯卫东希望每位青年科研人员先下田锻炼,“只有沾满泥巴,才能真正懂农业。”他展示的团队合影中,既有鬓白专家,也有90后新秀。“我们构建了从资源保护到产业应用的全链条创新体系,就是要让科研后继有人。”这种“甘为人梯”的育人精神,让科学家精神在代际传承中持续焕发光芒。


      “科学家精神不是空中楼阁,而是像莲藕一样扎根泥土。”柯卫东的寄语回荡在会场。本次活动由武汉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新洲区科协、武汉科技报等单位联合承办。武汉市科协将持续以“科学家精神”系列宣讲活动为纽带,通过传递科学家们的奋斗故事,将科学家精神具象化为可感的实践。正如柯卫东用四十年书写的“水中传奇”,科学家精神也将在新时代科技工作者手中续写新的篇章。
来源:武汉科技报
记者:李翊轩
摄影:蔡子帏

Copyright © 武汉市科学技术协会 地址:武汉市江岸区赵家条144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202002213号    ICP备案号: 鄂ICP备19013409号

邮编:430010 电话:(027)65692271 传真:(027)65692036 网站编辑部:(027)82842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