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嫦娥六号任务采集的月球背面样品,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联合多家科研单位的研究团队,首次揭示月球背面月幔水含量的定量数据。研究表明,该区域月幔的水含量低于2微克/克,为理解月幔中水的时空演化过程提供了关键科学约束。相关研究成果于4月9日在线发表在《自然》杂志上。
月幔中的水含量在探究月球的起源演化、岩浆活动机制以及资源环境效应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过去近二十年间,关于月幔究竟富含水还是相对干旱,学术界始终存在较大分歧,且此前公开发表的所有相关数据均来源于月球正面样品。
嫦娥六号任务所采集的月球背面样品,为科学界首次提供了研究该区域月幔水含量的独特机会。此次研究由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胡森研究员、林杨挺研究员,以及南京大学惠鹤九教授团队合作完成。他们对获批的嫦娥六号玄武岩岩屑样品开展了系统的源区水含量分析研究。
研究结果显示,嫦娥六号玄武岩所代表的月幔源区水含量仅为1—1.5微克/克,属于目前公开报道的最低值。这一发现表明,嫦娥六号样品所对应的月幔源区较月球正面的月幔更为“干燥”。研究团队推测,这一差异可能与月球南极艾特肯盆地的巨大撞击事件对月幔源区的改造作用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