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科协

活动动态

江岸区科协开展心肺复苏与海姆立克手法科普讲座

发布日期:2025/4/17 10:26:25      来源:      作者:
字体显示:【大】  【中】  【小】
    

      “有人倒下去的时候,你会正确施救吗?”4月15日,江岸区科协联合塔子湖街道办事处、陈孝平院士健康科普工作室科技志愿服务队在美联社区举办“群团携手进驿站·服务群众到一线”健康科普讲座活动。活动邀请到协和医院孙鹏教授作“急救常见的心肺复苏和海姆立克手法”讲座,为50余名周边社区居民、户外工作者代表上了一堂“生命必修课”。区科协党组成员、二级调研员冯崇坚参加活动。


      讲座中,孙鹏教授详细讲解了心肺复苏的关键步骤。首先是判断意识,施救者需轻拍患者肩膀并大声呼唤,密切观察患者是否有反应,一旦确定患者失去意识,应即刻开展应急救治。要迅速拨打120急救电话,并向周围人寻求协助。接下来胸外按压这一环节尤为关键,要将患者平放在坚硬的平面上,施救者双手交叉,放置于患者胸骨下缘,以每分钟100至120次的速率,用足够的力量进行按压,按压深度至少达到5厘米。

      在日常生活中,气道异物梗阻的情况时有发生,且十分危急,往往等不及120急救人员赶到现场,4至6分钟内患者就可能出现心跳停止的危险状况。孙鹏教授介绍,海姆立克急救法(Heimlich Maneuver),也被称为“海氏急救法”,由美国医师亨利・海姆立克于1974年发明的一套利用肺部残留气体形成气流冲出异物的急救方法,目前已成为全世界抢救气管异物患者的标准方法。具体操作时,急救者站在病人身后,用双臂环绕病人的腹部;一只手握拳,拳头的拇指一侧对着病人的上腹部;另一手紧握此拳,快速向上冲击压迫病人的腹部;重复连续推击,直至异物排除。


      针对异物卡喉这一紧急情况,孙鹏教授着重讲解了海姆立克急救法在不同场景下的操作要点。他详细区分了针对成人、婴儿以及孕妇的三种不同操作方法,让在场听众清晰地了解到面对不同人群时应如何正确实施急救。例如,婴幼儿适用背部拍击法,而妊娠后期或明显肥胖的病人则不能按压腹部,应按压胸骨处。
      近年来,区科协持续推进“群众点单、科协派单、志愿队接单”的“订单式”科技志愿服务模式,此次科普讲座,通过“点单”收集群众需求,“派单”整合专业医疗资源,“接单”定制科普课程,有效填补居民和户外工作者急救知识“空白”,实现优质科普资源“按需配送、精准触达”。
通讯员:许嘉康

Copyright © 武汉市科学技术协会 地址:武汉市江岸区赵家条144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202002213号    ICP备案号: 鄂ICP备19013409号

邮编:430010 电话:(027)65692271 传真:(027)65692036 网站编辑部:(027)82842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