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伊始,社工老师以“中国家庭建筑演变史”为切入点,通过图片、实物模型和生动讲解,带领孩子们穿越时空,领略从古代土木结构到现代房屋设计的智慧变迁。从黄土高原的窑洞到江南水乡的粉墙黛瓦,从北京四合院的庭院布局到上海石库门的弄堂文化,孩子们在倾听中感受建筑与地域文化的紧密联系,也在互动问答中迸发出对未来建筑的奇思妙想:“未来的房子能不能像变形金刚一样移动?”“能不能设计出会‘呼吸’的绿色建筑?”这些充满童趣的提问,为后续的实践环节埋下了灵感的伏笔。
活动的核心环节是“温馨小屋模型制作”。孩子们分组领取环保材料包,化身“小小建筑师”,开启了一场创意与协作的挑战。他们或低头专注地拼接木条,或热烈讨论空间布局,或反复调整屋顶角度,力求让每一处细节都尽善尽美。有的小组以“家的温暖”为主题,用彩色卡纸和黏土装饰门窗,营造出温馨的氛围;有的小组则大胆尝试“未来感”设计,用吸管和塑料瓶搭建出可旋转的立体结构。社区社工和志愿者穿梭于各小组之间,适时提供技术支持和创意启发,引导孩子们思考“如何让房屋更稳固”“怎样利用自然光照明”等实际问题。
当一栋栋形态各异的小屋在课桌上成型时,孩子们的脸上洋溢着自豪与喜悦。他们不仅用双手实现了心中的蓝图,更在实践中领悟了建筑结构、力学原理和空间规划等抽象概念。据统计,92%的参与学生表示“通过活动更理解建筑与生活的联系”,88%的孩子表达了继续参与创意实践活动的意愿。家长们纷纷反馈,这样的活动既锻炼了孩子的动手能力,又激发了他们对科学探索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