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上午,江岸区工人文化宫里,100余名江岸区科技工作者代表全神贯注,被一场跨越南北极的科研征程深深吸引。武汉大学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副主任周春霞教授以《秉承南极精神,接续砥砺奋斗》为题,从邓小平1984年为首次南极考察的题词讲起,用40年极地科考的鲜活故事,将科学家精神化作冰原上的测绘足迹与实验室里的精密数据,为现场听众带来一场精神洗礼。
说起武汉大学极地科研团队的奋斗历程,周春霞着重提到团队奠基人鄂栋臣教授。鄂栋臣参加了我国首次南极科学考察、首个科学考察站长城站建站、首个东南极科学考察站中山站建站等重大任务,是全国唯一一位有此经历的科研人员。早期考察条件极为艰苦,轮班作业,困了只能在帐篷休息,遇上暴风雪甚至会被雪掩埋。在他的带领下,武汉大学团队参与了我国全部南极科考站的建设。40年坚守,武大团队凝练出了“爱国爱校、艰苦奋斗、前赴后继、献身科学”南极科考精神。
周春霞还分享极地科研工作的专业性与团队协作的重要性说,极地科考任务艰巨,科研人员必须一专多能,身兼多项任务。在科研成果方面,团队基于测绘遥感专业优势取得了诸多开创性成果:测绘了南极第一幅地形图、第一景影像图、第一部地图集,命名了359条中国南极地名;构建了极地测绘遥感信息理论与方法应用体系,建成境外首个高纬度北斗监测网络,提升了我国北斗全球化服务能力;通过多学科交叉,在极地环境监测、生态研究、权益维护等方面持续探索,为极地治理贡献中国方案。这些成果离不开团队成员“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以及“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此外,武汉大学极地科研团队秉持着“甘为人梯”理念,始终牢记“用国家的大事业磨砺青年人的真本领”,依托学科交叉培养骨干人才,致力于解决全球关注的极地重大科学问题,建成国际一流的极地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平台。
宣讲结束后,科技工作者们纷纷表示“被南极科考队员的‘破冰精神’点燃”。一位来自江岸区科创企业的工程师说道:“从冰原上的测绘标杆到实验室里的北斗网络,科学家精神就是把‘为国争光’刻进每一个数据、每一步脚印。”另一位青年科研人员激动地说:“鄂教授那代人在暴风雪中搭帐篷做研究,现在我们在实验室遇到的困难根本不算什么,必须把这种‘耐得住严寒、守得住初心’的劲头用在科研攻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