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与农业现代化转型的关键时期,“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武汉市科技创新局积极响应号召,出台了《武汉市深化科技特派员制度助力乡村振兴实施方案》等相关政策,为打造一支专业化的科技特派员队伍搭建起桥梁。科技特派员们紧扣市场脉搏与农民实际需求,助力农业科技企业发展,以智慧与专业攻克技术难关,让前沿科研成果在武汉广袤的田野间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近日,市科技创新局公布了2025年度武汉市科技特派员绩效评价结果的通知,一批在基层一线发光发热的优秀科技特派员脱颖而出,他们的事迹与贡献,为科技赋能乡村振兴提供了生动注脚。
脚踏土地守初心科技特派员赋能乡村振兴
6月7日,在2025“武创荟”科技助力乡村振兴·科技特派员夏季行活动现场,记者采访了三位优秀科技特派员代表,听他们讲述用智慧与汗水助力乡村振兴的故事。
晨雾还未散尽,武汉莱德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的鸡场里传来此起彼伏的啼鸣声,打破了清晨的宁静;沿着蜿蜒的田埂望去,武汉八贤聚种植专业合作社的采摘林里,一排排桃树在微风中轻轻摇晃,枝叶间缀满沉甸甸的果实;武汉绿林茶籽油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随着机器的启动,榨油机发出阵阵轰鸣,奏响了乡村特有的生产乐章。谁能想到,这些曾经被技术难题困住脚步的企业,如今在武汉市科技特派员的助力下,正焕发着勃勃生机,书写着乡村振兴的崭新篇章。扎根养殖一线探“良方”
扎根养殖一线探“良方” 绿色“减抗”筑牢食品安全防线
“守护食品安全刻不容缓!滥用抗生素带来的残留、耐药性等问题,对行业可持续发展和百姓餐桌安全构成了严峻挑战。”市科技特派员陈夏冰说。陈夏冰就职于武汉市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多年扎根养殖一线,聚焦绿色“减抗、替抗”养殖技术研发与应用。

头戴检查灯,手着橡胶手套,陈夏冰在鸡场里来回穿梭。她不时停下脚步,拿起鸡蛋仔细观察,眼神专注而认真。“深入养殖一线,我们亲眼目睹了从业者面对畜牧疾病、养殖成本、市场波动的巨大压力。”陈夏冰感慨道。陈夏冰及其团队在对接武汉莱德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简称“莱德公司”)时,直面规模化养殖中细菌病频发等挑战。陈夏冰带领团队全力探寻“良方”,研究出了“新型益生菌复合中草药防治鸡重要细菌病关键技术”。该技术将嗜酸乳杆菌、枯草芽孢杆菌等复合益生菌,与团队研发的多种专利复方中草药(如抗病毒中草药、抗热应激配方等)结合使用。不仅显著降低了抗菌药物用量,更通过调节肠道微生态、增强免疫力,从根源提升鸡群健康水平。

“我们团队选择的路,就是通过科技赋能,践行“养重于防,防重于治”的理念。当我们将益生菌复合中草药技术,真正融入从日常饲喂到免疫管理的每一个“养”与“防”的环节后,死淘率降了,肉、蛋品质好了,药费省了,养殖户紧锁的眉头也舒展了。”陈夏冰说。“看到实验室筛选的菌株和研发的配方,在养殖场里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转化为养殖户增收的笑容和更安全的禽蛋产品,这种科技助农的成就感,就是我们最强大的动力源泉。”
陈夏冰表示,让“减抗”成为可复制、可持续的生产方式,让科技真正改变农业面貌、守护舌尖安全——这既是时代赋予农业科技工作者的使命,也是她作为科技特派员深入企业服务多年,最珍贵、最沉甸甸的收获。
破解茶籽油加工难题 科技赋能产业发展
金黄的茶籽油,是自然馈赠的液态黄金;飘香的油茶林,是乡村振兴的绿色希望。茶籽油以天然营养守护健康,用全产业链条激活乡土,一滴油里藏着生活与发展的双重答案。“在油茶加工产业中,优质油茶品种的培育和油茶籽高效加工利用技术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关键。”武汉轻工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专任教师、市科技特派员张立伟博士告诉记者。
张立伟博士长期从事油料油脂资源高值化精深加工相关研究工作。作为科技特派员,他帮助武汉绿林茶籽油有限公司,解决在油茶加工方面遇到的难题。在此期间,张立伟博士始终秉持“论文写在大地上”的理念,将科技成果与企业的实际技术需求相结合,提高企业效益。怎样培育才能让油茶树挂满“致富果”,榨出更多“黄金油”?茶籽榨油后的剩余茶籽粕如何“变废为宝”?这些问题成了他日夜钻研的课题。张立伟博士深知,种业强则原料优,加工精则效益高。因此油茶产业的发展之路,既要握紧种业创新的“源头活水”,也要打磨加工升级的“利刃尖兵”,通过双轮驱动才能行稳致远。

“以往企业在榨油后,剩下的茶籽粕以很低的价格卖出,或是堆积后发霉,造成很大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利用率较低。”张立伟博士表示,茶籽粕还能再利用,其中含有茶皂素、蛋白质等活性成分。茶皂素能毒杀多种害虫,可用作植物源农药,同时还能促进土壤肥力提升,改善土壤结构。此外,茶籽粕还能作为动物饲料,其富含的蛋白质经科学处理后添加到饲料中,既能降低养殖成本,又能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为农业生态链注入更多绿色动能。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除了为企业工人解决技术难题,张立伟博士还通过科技培训与科技成果推广,将晦涩的专业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田间语言”,配合生动的实操演示,传授给工人、农民。
“乡村振兴是一个长远的目标,科技助力乡村振兴是我们每个科技特派员的责任。”展望未来,张立伟博士计划继续加强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促进茶籽油生产企业乃至油茶产业链的多元化和高附加值化,带动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提高企业效益,为科技助力乡村振兴工作贡献力量。
在土地里书写科技答卷 科技特派员激活桃园“致富密码”
在武汉八贤聚种植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合作社”)的桃树种植区,一幅鲜活的田园丰收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一棵棵桃树枝干上挂满了沉甸甸的桃子。微风吹过,翠绿的叶片沙沙作响,裹挟着阵阵清甜的果木香气扑面而来。

“你看这桃树,五月下旬到十一月都有果子摘,地上再也见不到烂桃子咯!”黄树苹站在桃树旁,手掌轻轻拍着枝干感慨道。作为市科技特派员、武汉市农业科学院的高级农艺师,黄树苹与这片桃林的缘分,要从对接到合作社说起。
“对接上合作社后,我就发现桃树的种植面积很大,但品种较为单一,且只供游客采摘。”黄树苹回忆起刚对接上合作社时的情况说道,“桃子成熟后,挂果期短,如果没有游客前来采摘,桃子就‘哗’一下子全部落在地上了,造成丰产不丰收的困境。”

在黄树苹的帮助下,合作社更新了桃树品种,将桃子的采摘期从5月下旬延长至11月中旬,实现品种类型多样化和错峰上市,提升了合作社的市场竞争力,现在每年产值可达到一百余万。
品种改良只是第一步,黄树苹还为合作社的员工传授了生态种养新技术。几年来,黄树苹帮助合作社从一开始的桃子采摘产业,配置了果树-蔬菜套种模式,发展了鸡、鸭、猪养殖产业,将蓄水池改造为水产养殖区,形成了“树上结果、林下种菜养禽、塘边休闲垂钓”的立体生态种养模式。如今每到周末,园区内桃林采摘区游客穿梭其间,荷塘垂钓区竿影绰绰,养殖区的土特产品成为田园农家乐的抢手货。
“农业科技不是空中楼阁,得扎根泥土才有生命力。”黄树苹望着远处人来人往的桃林,突然觉得这句话有了最生动的注脚。
站在田埂上远眺,科技特派员们的身影与晨雾中的耕作者渐渐重叠。这群科技特派员们如同纽带,将城市的创新资源与乡村的发展需求紧紧相连,让农业生产告别“靠天吃饭”,迈向“知天而作”。当更多前沿技术走进田间、更多创新理念融入乡野,便能催生出改变乡村产业的“硬核”力量,绘就科技助力乡村振兴新图景。
记者:代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