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不用再盯着脖子上的导管提心吊胆了!” 6月10日正值术后 1个月约定期,54 岁的陈女士如期用上人工血管内瘘进行透析,语气里满是对施术医护团队的感激,此项技术创新不仅让她摆脱了透析导管感染、脱落等风险,更以动力十足的术后血流量,为高质量透析奠定了基础。
陈女士的患病历程堪称“忽视随访的警示标本”。患2型糖尿病及高血压3年期间,她从未规律复诊,直到双下肢水肿蔓延至颜面部,确诊慢性肾脏病5期。由于前臂血管纤细无法建立自体瘘,她被迫依赖右颈内透析导管,但导管带来的噩梦远超想象:不仅每周需严格护理导管以防感染,连低头洗头都怕牵扯导管脱落;害怕导管会导致中心静脉狭窄,更让她睡不着、吃不香,生活质量一落千丈。透析患友的痛苦也时刻牵动着长江航运总医院·武汉脑科医院肾内科主任石秀祯的心。
“每次看到她捂着脖子小心翼翼的样子,就想着必须找到替代方案。”为了解决陈女士的困扰,石秀祯团队从未停止探索,直至通过外周血管超声与中心静脉DSA评估,发现患者右上臂肱动脉与贵要静脉具备桥接条件。在“不把导管当退路”的主动担当接力下,付锴副主任医师带领团队采用膨体聚四氟乙烯人工血管,在患者上臂构建“肱动脉——贵要静脉”桥接通路,并在前臂形成可穿刺的血管袢,伴随着术中吻合口震颤强烈,超声即时显示血流量达 610ml/min,这预示着手术非常成功,整个团队也都松了口气,也意味着陈女士以后终于能像健康人一样自由活动了。
医学指南明确指出:自体或人工血管内瘘是长期透析的首选通路,导管仅为最后选择。而人工血管通路就像给衰竭的血管系统“架桥”,为长期透析提供了稳定通道及更适配的选择。
石秀祯提醒,糖尿病患者应每年筛查肾脏,早期发现糖尿病肾病,慢性肾病患者每3个月需复诊监测肾脏功能,慢性肾脏病3-4期患者应及早评估血管条件。血管资源不可再生,拖延评估会导致通路选择受限。就像陈女士,如果早期重视,或许能更早用上自体瘘。目前,该院已形成“血管评估—阶梯式通路规划—术后全程管理”的闭环体系,通过人工血管内瘘术等技术创新,让更多患者摆脱“导管依赖”,重获有质量的透析治疗。
记者:肖凯
通讯员:周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