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科协

最新信息

优秀科技工作者 | 王志华:“植物医生”痴迷昆虫十二载

发布日期:2025/8/15 18:39:26      来源:武汉科技报      作者:
字体显示:【大】  【中】  【小】
    
      编者按:为进一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大力弘扬践行科学家精神,树立优秀科技工作者的先进典范,武汉市科学技术协会将宣传报道一批全市优秀科技工作者代表,充分展示他们的先进事迹和精神风貌,激励全市广大科技工作者投身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为助力支点建设凝聚强大精神力量。

“植物医生”痴迷昆虫十二载——记武汉市园林科学研究院植物保护研究所高级工程师王志华


      提到虫子你会想到什么?蚊子?苍蝇?还是蚂蚁?对武汉市园林科学研究院植物保护研究所高级工程师王志华而言,别人怕虫她“爱虫”、别人看景她看虫、别人养花她养虫。为了当好城市的“植物医生”,她像奔波在钢铁水泥世界里的“啄木鸟”,默默呵护着武汉的一草一木……
借助天敌治理害虫
      阳春三月,在武汉大街小巷的许多悬铃木上,都会见到一个白色“小口袋”。“这是释放卡,是用来释放天敌的装置。”王志华介绍,天牛是武汉一种常见的蛀干类害虫,危害较大,其幼虫在树干里啃食出弯弯曲曲的蛀道,严重影响树木长势,洞口排出的大量粪便也影响城市生态景观。

      2013年,市园科院开始探索“以虫治虫”即天牛绿色防控技术研究,那一年,刚进单位的王志华挑起了建立天牛天敌人工繁育体系的重担。“我养得最多的是肿腿蜂和花绒寄甲,它们是天牛的天敌。”她回忆,建立人工繁育体系相当繁琐,尤其花绒寄甲的饲养难度很大,它的幼虫和成虫形态不一样,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要为它们分别寻找合适的食物。


      通过反复试验,王志华发现大麦虫的蛹,可以保证花绒寄甲幼虫的营养摄取,让它顺利变成蛹、再变成成虫。“但这意味着,为了养好花绒寄甲幼虫,我还要另外再养大麦虫。”王志华说,养大麦虫也不简单,其个体之间会相互厮杀,所以等它们长大后,需要为每条虫都准备“单间”。为了饲养好花绒寄甲成虫,除了准备秘制的营养套餐,她还给它准备了“豪华别墅”,能让它们更舒适地居住、繁育。
      经过几年研究,王志华和同事们一起攻克各种难关,终于摸索出了适宜武汉的天牛天敌繁育技术体系,并获得了两项专利,即一项是花绒寄甲饲养盒,另一项是释放卡,像一个白色“小口袋”,有了这套天牛天敌繁育技术体系,天牛的生物防治也正式在武汉大范围推开,截至目前,天敌的推广量近80万管。目前全市20个公园、300多条道路绿地均已应用,数万株大树得到保护。
“植保卫士”能精准识别病虫害
      “老师,这9张照片均是在杨梅上发现的病害,到底是什么病、该怎么治?”近日,武汉网友“宗宗”在“植保卫士”发帖求助,“宗宗”是一位果蔬种植的老把式,但面对病虫害问题,还是难以全部准确地辨别施策。
      从诊断患病原因到正确选择药物,施用农药后隔多久采收才安全,果蔬会不会产生抗药性,怎样才能少打药又能控制住病虫害……这些琐碎又很专业的问题,基层技术人员有时都难答全。

      如今,武汉网友“宗宗”的手机上,有了一位在线的“超级专家”——武汉市园林科学研究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开发的“植保卫士”,一拍照一查询,答案就有了:“前三张图是褐斑病,中间三张图片显示叶尖畸形、皱缩卷曲,不排除是由于病毒引起的,最后三张图的叶片有褐色斑点,却有黄色晕圈,可进一步结合病原分离鉴定确定病原菌。”


      病虫害种类繁多,如何精准识别、统计?“我们这款‘植保卫士’是集园林有害生物监测、识别、预警、查询等功能于一体的智能化软件,依托大数据AI图像识别、地理信息、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实现有病虫害远程诊断、病虫草专业知识普及、病虫快速识别、大数据监测汇总等功能。”王志华介绍,为了丰富有害生物数据库数据,每个物种均有不同季节不同角度的百张图片,其中“悬铃木方翅网蝽”就有千张照片,“目前,数据库中已收录华中地区930余种园林有害生物信息。”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扎根基层、踏实敬业的工作也让王志华先后获得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武汉市园林和林业科研成果三等奖1项,荣获国家级优秀论文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等荣誉,发表论文30余篇,编写专著7部,授权国家专利7件,授权软件著作权2项,发布省市地方标准7项。
记者:陈映琦
通讯员:陈凯

Copyright © 武汉市科学技术协会 地址:武汉市江岸区赵家条144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202002213号    ICP备案号: 鄂ICP备19013409号

邮编:430010 电话:(027)65692271 传真:(027)65692036 网站编辑部:(027)82842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