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科协

科技工作者

创新治理方法论 赋能区域发展新范式——“科学家精神”系列宣讲活动走进蔡甸区委党校

发布日期:2025/9/15 17:03:23      来源:武汉科技报      作者:
字体显示:【大】  【中】  【小】
    

      “科学家精神,一旦与各位的远见和魄力相结合,就能爆发出驱动一个地区蓬勃发展的惊人力量。”9月12日下午,在蔡甸区委党校,国家卓越工程师、武汉科技大学丁文红教授以《以科学家精神之“魂”,引领区域科技创新之“变”》为题,为80余名处级领导干部、科协工作者作了一场深刻且极具启发的专题讲座,旨在将科学家精神从实验室引入治理现场,丁文红教授结合蔡甸区打造新质生产力策源地的实践,首次系统性地将“科学家精神”由道德理念升华为可操作、可嵌入区域治理内核的“方法论”与“治理哲学”,引发了在场领导干部的深度共鸣与思考。


      整场宣讲聚焦“创新精神”,丁文红并未空谈概念,而是以亲身科研经历,揭示其“敢为人先、不畏险阻”的硬核本质。她回顾了2008年前后中国钢铁工业的困境:一方面普通钢材严重过剩,另一方面高端工程机械用钢却极度依赖进口,瑞典企业以每吨2.5万至3.5万元的高价对我国出口。“这不是商业问题,而是国家制造业‘被卡脖子’的痛点。”丁文红说道。面对行业内认为“残余应力”是百年难题、劝她“别碰”的建议,她毅然选择了这条少有人走的路。“当时很多人都建议我不要做这个方向,怕二三十年出不了成果,科研生命就耗尽了。但产业的需要就在那里,那么多工人等着饭碗,我们科技工作者不能只算个人的‘得失账’。” 这份选择背后,正是“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驱动——它不仅是智慧,更是胆识与担当。


      丁文红进一步将这种“创新精神”从科研现场引申至政府治理层面。她指出,政府的创新精神,核心在于“对不确定性的管理”,其最高体现并非盲目鼓励冒险,而是“构建系统性的容错机制”。“就像我们当年做应力控制项目,企业领导最初也担心失败带来巨大损失。如果没有当初的冒险和坚持,就没有后来把进口材料价格从3.5万元/吨打到五六千元/吨,并实现出口的反转。”她强调,政府的角色是通过制度设计降低创新试错的成本和风险,从而激发全社会敢于创新的底气。她特别肯定蔡甸区培育“瞪羚”“新物种”企业的做法,体现了对创新不确定性的包容,并建议设计“创新项目风险分级与容错清单”,对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产业化等不同阶段的创新活动实施差异化考核,甚至探索“创新尽职免责”条款,“为真正探索未知但未达预期目标的政府投资项目提供制度保护”。


      整场讲座,丁文红教授以科学家与管理者“同行者”的视角,将高远的科学家精神转化为赋能区域发展的具体路径。她用“为国家未来产业风险‘投保’”“证据驱动的循证决策”“打造跨任期的政策稳定性”“设计激励相容的创新生态系统”等鲜活表述,为领导干部提供了将科学家精神内化为治理工具的新范式。她总结道:“区域竞争的终极战场,正从‘政策竞赛’转向‘治理模式’的竞赛。科学家精神这套强大的‘操作系统’,应更深地植入区域治理的肌理。”


      此次由武汉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蔡甸区委组织部、蔡甸区科学技术协会、蔡甸区委党校、武汉科技报承办的宣讲活动,成功地将宏观精神内核与区域治理实践相融合。丁教授以其深厚的科研积淀和敏锐的治理洞察,不仅诠释了科学家精神的时代内涵,更为蔡甸区领导干部提供了一把以创新哲学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思想钥匙”。她强调,“弘扬科学家精神,绝非一句口号,而是将其转化为一种崇尚真理、包容失败、激励创新的治理生态”,从而为蔡甸区打造新质生产力策源地、探索新时代区域创新治理范式注入坚实而澎湃的精神动能。
记者:李翊轩
摄影:蔡子帏

Copyright © 武汉市科学技术协会 地址:武汉市江岸区赵家条144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202002213号    ICP备案号: 鄂ICP备19013409号

邮编:430010 电话:(027)65692271 传真:(027)65692036 网站编辑部:(027)82842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