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科协

科技工作者

江豚“微笑”里的科学坚守:从十年禁渔到院士传承——“科学家精神”系列宣讲活动走进武汉轻工大学

发布日期:2025/10/17 15:41:03      来源:武汉科技报      作者:
字体显示:【大】  【中】  【小】
    

      “江豚的‘微笑’,不是因为它真的在笑,而是它天生上扬的嘴角让我们产生了美好的误解——这背后,是它们生存处境的严峻真相。”10月15日晚,在武汉轻工大学金银湖校区励志楼报告厅,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张先锋以《江豚和它的朋友圈——长江“十年禁渔”与长江生态保护》为题,用一张张亲手拍摄的江豚照片、一段段跨越千年的详实数据,为300余名大学生揭开了长江水下的生态密码,将科学家精神融入了长江的“微笑”与“坚守”里。


      “从20世纪90年代到2017年,长江江豚数量从2700头降至1012头;而四大家鱼产卵规模从1960年代到2010年代更是骤降97%。”张先锋指着种群数量折线图,语气凝重。他提到,早在十年禁渔实施前15年,曹文宣院士就带领团队开始呼吁,“我们跑遍长江干流、支流,记录每一江段的鱼类种类和数量,光野外调查笔记就堆了半间实验室”。这份坚持,最终推动“十年禁渔”从科学建议上升为国家战略。“科学家不仅要有发现问题的眼睛,更要有‘为全局计、为子孙谋’的担当。”张先锋语气坚定,“这不是一个人的坚持,而是一代代科研工作者‘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接力。”当讲到禁渔成效时,他又调出最新监测数据:“2022年江豚数量回升到1249头,鄱阳湖主要鱼类资源量较禁渔前增幅最高达4倍多。”“科学家提建议,不能只说‘要保护’,得拿数据说话。这数十年的调查、监测,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团队蹲点江边、深夜采样的严谨——这就是‘追求真理、严谨治学’。”


      互动环节,有学生问:“十年禁渔会一直持续下去吗?”张先锋以非洲角马保护为例,阐释生态恢复的长期性:“自然系统的重建不是十年之约,而是百年大计。我希望它持续——因为科学决策,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当被问及渔民转产安置时,他肯定这一问题“问到了关键”,并详细介绍了“捕鱼人变护渔员”“鱼塘转型生态养殖”等政策实践。“保护生态不能忘了人,”他说,“这才是科学家该有的担当,为国家战略提建议,既要算生态账,也要算民生账。”


      “长江好不好,江豚说了算。”整场讲座中,张先锋不断引导学生从“豚眼看长江”——理解食物链与食物网的关联,认识江豚作为“旗舰物种”的指示意义。他强调:“科学家不能只埋头做研究,更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江豚会不会笑,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能不能让它们的家园一直“笑”下去,让更多人接过保护长江的接力棒,让‘江豚的朋友圈’永远热闹。”


      活动尾声举行了《于斯为盛 丹心报国——武汉院士口述录》赠书仪式。张先锋特意跟大学生们提起书中两位“朝夕相处的老师和同事”:“这书里收录了我们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曹文宣院士和桂建芳院士的故事。曹院士今年91岁了,是长江十年禁渔的首倡者,仍活跃在科研一线;桂建芳院士一辈子研究鲫鱼育种,现在市面上每10条鲫鱼里,有7条都和他培育的品种有关。”他希望学生们不只是记住院士的名字,更要记住他们的劲儿——曹院士为“长江计、为子孙谋”的家国情怀,桂院士“把论文写在鱼塘里”的严谨劲儿。


      此次活动由武汉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东西湖区科学技术协会协办,武汉轻工大学与武汉科技报共同承办。整场讲座不仅是一堂生态科普课,更是一次科学家精神的深度传递。正如张先锋所说:“科学家精神不是写在纸上的,是蹲在江边数江豚、是守着监测数据找规律、是为渔民生计想办法。”在江豚的微笑背后,是无数科学家长达半个世纪的守望,也是一个国家对待生命、对待自然的态度与温度。
记者:李翊轩
摄影:蔡子帷

Copyright © 武汉市科学技术协会 地址:武汉市江岸区赵家条144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202002213号    ICP备案号: 鄂ICP备19013409号

邮编:430010 电话:(027)65692271 传真:(027)65692036 网站编辑部:(027)82842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