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政协重要提案之一:
关于围绕建设创新型城市
大力推动武汉市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建议
市政协科教文卫委员会
市科学技术协会
市九三学社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突显这个个核心,扭住这个关键,一是靠科技发展,二是靠国民素质提高,二者缺一不可。因此,提高公民科学素质对科技发展起着支撑作用,对经济社会发展起着拉动作用,对国家的发展和民族进步具有基础性作用。
近年来,我市公民科学素质水平逐步提高,具备公民科学素质的公众比例在2005年底为3.3%,但同国内其他类似城市相比(北京6.6%,上海10.7%,哈尔滨5.79%,济南3.4%,大连3.4%)仍有不小的差距,同武汉科技优势形成了较大反差。因此,要实现“创新武汉”、“和谐武汉”的目标,推进武汉在中部地区率先崛起的战略,加速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增强武汉软实力迫在眉睫。
中共武汉市委、市人民政府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下发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在2007年7月由市人民政府颁布了武政(2007)55号文,制订了《武汉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十一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明确了工作任务和目标。但从《纲要》实施一年多的情况看:工作发展不平衡,推进力度不大日显突出。
主要问题是:1、各级政府尚未从战略高度把科学素质建设放在重要地位;2、各相关部门尚未从全局高度摆正各自在科学素质建设中的作用;3、社会各方参与,舆论宣传力度不够,科学普及资源的整合利用滞后;4、科普社会化、经常化、群众化的长效运行机制尚未完全形成。
为此,我们建议:
一、明确主体,进一步加大政府推动的强度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总的方针是“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和谐”,强调政府作为实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责任主体。因此,市政府作为第一级责任主体,担负着推进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的直接责任。建议各级政府要切实把《纲要》的实施、《规划》明确的目标摆到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上来;强化主体功能,整合社会资源,并将全民科学素质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之中,加强领导和主导,动员社会各方力量,推动此项工作有序的开展。
二、加强协调,进一步加大职能部门通力协作的力度
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需要各相关部门的共同实施。武汉市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由24个委办局组成。建立分工明确,责任到人,通力协作,有序推进的工作机制是推进此项工作的基本保障。因此,各相关单位要明确主要负责人作为第一责任人亲自抓,并成立有专人负责的领导机制、工作机制,固定1-2名工作人员作为专门的联络人员。按照全市实施《纲要》、《规划》的要求,各相关单位要参与研究制定具体工作方案;切实把工作任务纳入本部门、本单位的工作规划和计划中,制定本系统的实施方案,加大推进系统内的实施工作。
三、强化措施,进一步加大推进全民科学素质建设的深度。
未来五年,我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要突出四个重点:未成年人、农民、城镇劳动人口、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带动全民科学素质的整体提高。重点实施以下基础工程:1、科学教育与培训基础工程;2、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工程;3、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建设工程;4、科普基础设施工程。同时,要根据武汉城市圈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简称“两型社会”)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要求,将提高全民对建设“两型社会”必要性的认识纳入到全民科学素质建设的行动计划中。要着力推进上述四项工程的实施,达到预期目标,必须加大工作的深度,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分期分批,因地制宜,逐步实施,定期或不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将各阶层、各方面的群众吸引到科学素质建设工程中来,以实现全民参与的目标。
四、完善机制,进一步加大推进全民科学素质建设的保障力度
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是一项长期性工程,建立长效机制是保障此项工作正常运转的基础。因此,建议市政府分阶段、分重点地将科学素质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全市绩效考核体系,作为年度工作考核的一个重要指标,对各级政府、相关部门进行考核。要在保证原科普经费不断增长的基础上,建立武汉市科学素质建设专项基金,以300万元作为武汉市科学素质建设基础资金,主要用于科普产品开发、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和奖励科普工作者、科普志愿者等,并以后每年以不低于市级财政收入增长的比例逐年增加。对于新成立的科学素质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应参照国家、湖北省和其他城市的做法,特批专项编制,安排专职工作人员,安排工作专项经费,用于加强督促,综合协调,集中精力专门从事相关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