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深部找矿理论及关键技术”研讨会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召开。此次研讨会上武汉市第三届学术年会的36场系列学术交流活动之一。
该校党委书记郝翔、副校长成金华、武汉市科协主席卢光发、湖北省国土资源厅、中冶地勘总局中南地质勘查院等部门的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
成金华同志主持研讨会,并简要地介绍该校深部找矿工作的情况。
郝翔同志致辞。他说,我校积极参与组织此次专题研讨会,旨在结合我校学科优势,展示我省深部找矿工作的成果,总结和交流近年来深部找矿方面的成功经验,探讨和解决深部找矿工作中存在的理论和技术难点。他希望,通过此次研讨会将进一步推进我省深部找矿事业发展,促进深部找矿理论和方法技术创新,加强深部找矿新生力量的培养。
卢光发同志讲话。他说,我国进入了矿产资源需求旺盛的快速发展时期,一些重要矿产资源储量保障程度不高,供需矛盾突出,急需加强矿产勘查,开拓新的领域,提高资源供应力,是缓解当前资源瓶颈约束、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20位专家学者围绕深部找矿理论及关键技术展开了讨论。中科院院士於崇文做了题为《复杂成矿系统中的时-空同步化与南岭地区的区域成矿分布》的报告。他详细介绍了“南岭湘赣粤桂地区钨-锡多金属矿产资源的区域成矿作用动力学及其时-空分布规律”的主要研究成果。他说,运用复杂系统的时-空同步化理论对于区域成矿规律进行研究和探索在国内外是一种新的尝试,研究取得了具有重要意义的成果。岩浆孤波和区段提纯对于大规模成矿作用的发生和矿集区的形成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南岭地区前震旦板溪群、震旦系、寒武系、泥盆系、石炭系地层是铋、铜、锰等的重要矿源层。我校重点实验室主任成秋明教授在报告《奇异性理论和信息处理技术在矿产预测中的应用》中指出,以“奇异性——广义自相似性——分形谱系”为核心的多重分形现代成矿预测理论与模型,不仅能够合理地描述成矿的系统、过程、富集规律及矿产资源时空分布,而且提供了定量模拟和识别成矿异常(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异常)的有效模型和实用方法。这在矿产预测中具有重要意义。
(来源:市科协学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