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科协网讯 为学习借鉴兄弟城市科协工作的先进经验,进一步完善我市科协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市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杨军同志率领科协相关部门、科技馆以及相关区科协的同志,组成市科协编制“十二五”规划工作考察团,于3月14、15日赴郑州、西安市科协进行了学习考察。考察团分别与两地科协的领导及有关部门、区县科协主要负责人进行了会议座谈,并实地参观了科技馆等。
经过座谈和参观,考察团对两地科协工作理念、工作方法和工作成效等方面有了更为深入和直观的了解。大家一致认为,通过学习考察,增长了见识,学习了经验,感触很深,收获颇丰,为编制完善“十二五”规划提供了有益参考与借鉴。
对照郑州、西安二市科协工作,我们认为:武汉市科协工作点多、线长、面广,基础深厚,整体水平较高,特色工作可圈可点,这也得到两地科协的广泛认同。但在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工作中,必须更加突出“三服务一加强”这个宗旨,更进一步争取领导支持,整合各类资源,完善工作机制,擦亮我们自己的“名片”,加强理论提升,扩大宣传,让我们的工作凸显出来。在我们的规划和今后的工作中,要加强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加强工作理念的凝炼与提升。任何一个团体都不是物的堆积和人的简单集合,一个优秀团体必定内含着先进的理念。通过考察,我们感受到郑州、西安两地科协的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令人眼前为之一亮,很重要的原因是得益于他们清晰的思路,鲜明的主题和明确的理念。我们要加强对科协工作的理论研究,从纷繁复杂的工作中找到着力点。在“十二五”规划中,进一步明确工作重点,提炼和升华体现武汉特色、展示武汉水平的工作理念,有主题、有计划、分步骤推进实施。
二是要加强多方力量的联合与资源整合。在考察中,我们发现两地科协动员各种社会力量的能力较强,尤其是西安科协,“科技之春”活动开展19年,每年都以市委、市政府的名义发文,今年全市将有40多个职能部门参与,活动集科普、学术研讨、社科活动及其他社会团体活动于一体,同时充分调动各基层科协、学会、企事业单位的积极性,宣传媒体密切配合,开成一项声势浩大、内容丰富、领导认可、群众参与的大型活动。我们认为,在新形势下,科协应该定好位,科协的同志不应该仅仅是科协工作的参与者,更应该是组织者与协调者,其作用是广泛动员各种科技力量参与科普工作,形成大科协、大联合、大协作的格局。我们也应该进一步思考:要如何创新工作机制,争取和调动社会各方力量的支持与参与;要如何发挥科协自身优势,充分发挥常委、学会、科普基地的作用。在编制“十二五”规划时,要强化资源整合意识。主要包括四个层面的资源:一是领导资源,工作中要积极争取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市人大、市政协的支持;二是部门资源,要发挥市直各单位、各部门的作用,将他们的资源整合到全市公民科学素质提升工作之中;三是内部资源,首先市科协各部室、各事业单位要拧成一股绳,重点打造几个品牌;四是要注重发挥基层科协组织、学会作用,既要有特色地“自转”,更要围绕中心工作“公转”。
三是要加强工作机制创新与品牌培育。要更新观念,创新工作方式,努力培育工作品牌。要突出重点, “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力量办大事,同时贵在坚持。郑州、西安两地在人口、经济社会发展、科协组织、队伍等方面与武汉相类似,但他们的工作显得少而精。郑州市科协主要突出社区科普大学特色,历时4年,由小到大,由少到多,制定了管理方案和规章制度,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运行机制。整个工作在坚持中培育,在培育中完善,在完善中发展,走出一条具有生机与活力的社区科普的路子。西安科协更是着力于“科技之春”的品牌塑造,已经坚持开展了19年,其他工作平稳推进。在制定“十二五”规划中,要进一步打磨“百万市民学科学”这一重点品牌工作。这本已是武汉科协的一项品牌,连续几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只能加强,不能削弱,更不能以其他工作替代,而要规范、深化与发展上下功夫。要将此项工作与纲要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将纲要的各项工作任务有机地融入此项工作之中。要加强活动机制建设,在再次列入政府工作目标的同时,积极争取市级层面领导的支持,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专家指导委员会,确定纲要各成员单位及其他相关单位在此项工作中的职能,与时俱进地活跃活动形式,扩大参与面,加强宣传,规范表彰激励机制,形成一个权责明晰、参与广泛、影响深远、各方共赢的良好局面。在武汉市跨越式发展的实践中,发挥武汉科教资源丰富、院士集中的优势,突出武汉特色,做强、做实院士中心工作,力争此项工作走在全国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