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0日,第四届全民科学素质电视大赛在北京落下帷幕。经过三天的激烈角逐,山西代表队夺得冠军,山东代表队荣获亚军,河北、甘肃、广东、贵州、吉林、江苏六支代表队获得季军。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徐延豪出席决赛并为冠军队颁奖。中国科协科普活动中心主任李晓亮、中国科协科普部副部长高勘分别为亚军队和季军队颁奖。
徐延豪代表中国科协向32个省、市、自治区纲要办、中央电视台、北京市科协、大兴区政府等单位为大赛的成功举办所做的精心准备表示感谢!他强调,全民科学素质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重要的体现,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支撑,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内在要求,也是国家的长期任务,是全体国民的共同责任。他希望各地纲要办,以全民科学素质电视大赛的成功举办为契机,将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种子播撒到全国各地。他建议,各相关单位认真总结研讨四届电视大赛的成功经验,在赛制、选题、规则等方面进一步完善,推动大赛越办越好,影响力越来越大。
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数据显示,电视是我国公民当前获取科技信息的首选渠道,占到被访用户的87.5%。走进全民科学素质电视大赛的现场,您就会发现荧屏中的科学魅力。
现场:热闹非凡的科学盛宴
走进全民科学素质电视大赛的现场,灯光绚丽多彩,音乐动感十足,处处洋溢着欢声笑语。现场近200名观众自发的掌声、笑声、喝彩声、惊叹声,再真切不过地传达了这样一个信息:这是老百姓真正喜爱的科普活动。
轻松愉快的现场气氛,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互动形式,在欢乐中给人科学启示,正是电视科普的魅力所在。一位来自北京西红门社区的老大妈讲的很实在,“眼花了就很少看书看报,这种科普电视经常看,有意思,来这我才知道人每天最少要喝1200毫升水,不知不觉的就能长知识懂科学,好多知识还能用来教育孙子”。
很多细节的设置让比赛悬念层出不穷,局势变化莫测。一位工作在社区的年轻观众说,最让他兴奋就是每当灯光亮起,主持人高喊“坚持还是放弃?”。因为与标准答案差距最大的队将会被暂停比赛,每当这个时候看着选手们紧张的表情,我们都为他们揪心,这考量的不仅仅是选手们的科学积累,还有良好心理素质和现场应变能力。
好看的节目,离不开精心的准备。电动汽车、太阳能路灯、矿泉水桶、龙虾、金鱼、水龙头等大大小小上百件道具是这次比赛的一大亮点。让很多观众印象最深的一个场景是,清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的老师用一个西瓜模拟人的头部,现场演示了汽车发生撞击后安全气囊展开时的场景,当白色的安全气囊瞬间从方向盘上弹出,将西瓜撞击的粉碎,所有的在场观众都目瞪口呆,在一旁的高速摄像机完整的记录了这一瞬间。正如连续两届参加电视大赛的海南队选手刘梦晨所说,丰富的道具让人耳目一新,给人很大的震撼,让科学更生动,更直观,也让现场比上一届更好看,更活跃。
选手:启迪智慧的竞技赛场
不会忘记那些精彩的一幕。广东队的粤剧、云南队的山歌,新疆队和内蒙队的歌舞,冠亚军山西队和山东队选手的深情相拥,江苏队离场时的那句分享“相信自己,哪怕你是蒙的”,还有贵州队失而复得的欣喜——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年龄的选手在全民科学素质电视大赛的舞台上聚首,让我们看到了全民携手推动全民科学素质提升的热切向往。
“比赛不重要,标准答案不重要,关键是通过比赛激发人们对问题的思考,让大家更关心生活周边的科学现象。”山西队陈世杰的赛后分享道出了很多选手的心声。
2001年出生的黄若琪是现场最年轻的观众,三天的比赛一场都没有落下,当她谈到观看比赛的体会,第一句话就是“下一届我也要来参加”。“很好玩,有意思”是她的理由,相信通过全民科学素质电视大赛会激发很多像黄若琪一样的小朋友,发现科学的乐趣,学科学,用科学。
西安交通大学69岁的退休教师李裕华是本次比赛年龄最大的一位选手。谈到参赛体会,李老师不无感慨回答,“和年轻人在一起交流收获很多,发现自己很多知识需要更新,以前感觉自己知道的很多,现在发现远远不够,年轻人的思维活跃、知识很丰富,这才是科学的希望所在”。比赛过程中,老中青三名队员的协作,让我们看到了长者的沉稳,中年的果断、少年的智慧,这也是科技发展代代相承的体现。
每当主持人问选手,“你是怎么得出这个答案的?”虽然大多数选手的回答,还是来自教科书上、课堂上、或者查阅的资料,但你也会听到不少新鲜的答案。例如山东队选手“来之前百度了一下”;甘肃队选手“自来水公司节约用水的海报上就有答案”,还有江苏队选手,“我是生物竞赛一等奖,这个问题我知道”。从选手们的回答中,你会发现科学知识普及和传播的渠道在不断的扩展,科学教育必不可少,生活身边的科普启迪同样重要。
电视大赛不仅提供了一个科学竞技的舞台,也为不同地域的参赛队员提供了一个开阔视野,交流提高的平台。1997年出生的西藏选手旦增卓吉是年龄最小的选手,这也是她第一次走出高原,走进演播厅,羞涩的笑容中难言兴奋之情,参加比赛她最大的体会,就是认识了很多朋友,回去也要向他们学习,多看书,多学科学知识,争取下次还能参赛。对于选手而言,赛场上争抢的问题很快就会忘掉,但大家共同比赛生活的三天时间将是一段难忘的记忆。
成果:与时俱进的精彩赛事
2010年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达到了3.27%,比2005年的1.60%提高了1.67个百分点,比2007年的2.25%提高了1.02个百分点。
6年前,全民科学素质电视大赛初创时,只有几件道具,几个实验,在电视台只播出两期节目;到今年,全场的道具有上百件,准备了几十个实验,在中央电视台连续播放十期节目。
数字是具体的,又是鲜活的,全民科学素质电视大赛实实在在地记录和见证着我国全民科学素质不断提升的历史进程。连续四届电视大赛的总策划李明回顾这段历程时谈到,“从参赛选手的表现也能明显的感觉到,大家的知识面越来越广,科学素养的确在不断提升,选手的现场表现也经常出乎我们意料。”这四届大赛一个始终不变的主题就是贴近百姓生活,寓教于乐,让老百姓看起来有兴趣,能激发大家探究科学的好奇心;大赛持续改进最多的是现场道具和实验,李明介绍说,只有通过更巧妙的设计,更有视觉冲击力的道具和实验,才能观众在最短的时间内发现问题背后的科普启示。
举办全民科学素质电视大赛,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科普活动,不仅仅是完成一项科普竞技,更重要的是通过老百姓喜闻乐见的电视科普形式,激发起公众“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本次大赛的总导演梁盛盛谈到本次大赛时说,“整个比赛都达到了预期设想的效果,通过声光电效果的使用,现场更具科技感,丰富的实验和道具也让整个大赛内容更丰富,很多镜头都经过多次补拍,确保最佳效果。相信在今年科普日期间播出时,会达到有很好的科普效果。”
启迪智慧,传播科学。全国公众科学素质电视大赛作为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工作的重要内容,通过电视又打开一扇理解科学之门。以大赛活动为基础,中央电视台将录制成10期节目,在全国科普日期间在科学教育频道(CCTV-10)播出,呼吁全社会共同推动全民科学素质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