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科协

科协动态

武汉是中国版图上 “发展之弓”的利箭

发布日期:2013/9/24 10:17:25      来源:长江日报2013918      作者:scywtjhldcj
字体显示:【大】  【中】  【小】
    

 

    市科协网讯 本报北京电 长江日报讯 记者柯立 李晓萌 王亚欣 周超“我们常说把中国的地图拿来看一下,东部沿海地区,从辽东半岛一直到雷州半岛,就像弓箭的弓背,京广线是弦,很直,武汉就是弦上的箭,后面有一个箭尾巴是在成渝地区。武汉是我国未来城乡统筹、‘四化’融合、新型城镇化的先行先试地区”,昨天,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徐匡迪把武汉比喻成中国版图上快速发展之弓上的遒劲有力、蓄势待发的利箭。

    从9:00到18:30,整整一天,20多位两院院士和专家学者为武汉的未来建言献策。

    在院士专家们的眼里:大武汉,辛亥首义之地,100年前开埠通商的桥头堡,在2049年新中国成立百年之际,“东方芝加哥”必定王者归来!

    中国工程院主席团名誉主席徐匡迪:

    尽早奠定骨干基础设施

    武汉的区位优势和特点在全中国是独特的。武汉在整个中国是人居的中心点。在中国的近代史上,武汉做了很多的贡献。同盟会准备发动辛亥革命的时候,孙中山先生曾想定都武汉。武汉的历史地位和现实地位都非常重要。特别是中国的改革开放,从沿海向中西部推进,以武汉为中心的长江中部地区是重要的支撑点。

    战略讨论好了,要把骨干的基础设施早点动起来,为了长期的发展战略能够落到实处,一定要把骨干的、骨架型的基础设施建好,而且要得到全市人民的公认。我在上海市长任期间,就把南北高架、东西高架、内环线高架,把浦东国际机场、虹桥机场改造、火车站改造都做好,然后各个区的功能定位都定好,建一个城市规划博物馆,中小学生可以去参观,上海的历史和上海的未来,小朋友在上面看我的家在哪,未来这个房子要不要拆,居民都知道。

    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

    武汉面临三大战略性机遇

    未来学家说,全世界21世纪两个最大的事情一个是中国的城镇化,中国的城镇化史无前例,这么大规模的城镇化。这个过程中,就是武汉的历史机遇。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已经被纳入国务院版图。

    第二个机遇,就是新的科技革命引起新的工业革命。我比较倾向于新的工业革命核心基础还是制造业的数字化,信息化和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将引起的一场新的工业革命,这场工业革命我认为对武汉是机遇。武汉可以制造业实体经济为核心,贸易、金融、创新都围绕这个来做,这也是一种创新。

    现在还有一个最大的机遇就是中央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从生态文明建设的角度来说武汉得天独厚,它的生态优势,我们要非常珍惜,要特别珍惜武汉的水和树。

    中国科学院院士、科技部原部长徐冠华:

    2049武汉能否消灭一些重大疾病?

    武汉能不能有勇气提出在2049年消灭一些重大的疾病?比如遗传类疾病,中国刚出生的有这类疾病的孩子是很多的,占3%左右,如果把这3%截断,对于他的家庭、对于社会来说意义重大。

    徐冠华说:过去胎儿通常用羊水检测,这个不容易普及也有很多难处,容易出现感染、流产等问题。现在基因技术已经发展到这个程度,利用外周血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而且价格非常低廉。过去鉴定一个人的基因花费大量时间和金钱,现在一天1000美元就可以鉴定一个人的基因了。

    如果武汉首先在全国引领了这方面的发展,让先天有缺陷的孩子例如唐氏综合征或者唇腭裂患儿的出生率为零。妇女子宫颈癌也有非常好的检验方法,可以短期内达到目标。这些事情老百姓关心,武汉可以着眼于长远来解决这些老百姓关心的事,这样对全国老百姓都是非常有吸引力的规划。

    原铁道部部长傅志寰:

    整合经营好武汉的交通优势

    武汉的优势在哪儿?首先是地理优势。建设大武汉,需要恢复武汉是物流中心和客运中心的地位。

    关键是怎么进一步整合这些资源。四种运输方式应该有机地整合在一起。法国航空公司之所以要落地武汉,就因为武汉是高铁的枢纽,但是怎么把高铁的优势和航空的优势结合起来,形成新的竞争优势,这是下一步要做的文章。比如水运和铁路,怎么进一步把它们衔接起来?光说有地理优势,我认为是不够的。

    迪拜为什么后发而起,关键是善于经营,迪拜实际上没有很多资源,但是现在已经成为世界上著名的航空港。另外像美国亚特兰大机场旅客发送量是世界第一,北京国际机场是世界第二。亚特兰大不是很大的城市,不到100万人,就在美国的东南部,但是为什么成为全世界最大的航空枢纽?就在于它善于经营,它的转机量非常大,达到了80%。我的意思是有优势,天然优势、地理优势,但是并不意味着有竞争优势,竞争优势就在于整合、经营,这是从武汉的角度讲。

    国务院参事冯之浚:

    每年探讨武汉2049规划的推进

    十八大之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代,以生态建设为中心的30年。武汉的发展应该把握好整个格局,还要接好中国的地气。

    宋明理学讲究知识分子首先要有格局、有气象,一个城市一个地区的发展也要有格局。1861年开埠以来,武汉的金融和外贸出口都是全国第二,上海之后就是武汉。当时整个武汉有24个银行管中部所有的业务,我们先恢复这个气象,所以这个气象不是人造的,这是市场发展迎来的。

    建议武汉举办高规格的“东湖,改革创新未来论坛”,每年一次或者两年一次,邀请各地名家、国际专家来讲一讲,大家沟通沟通,启发启发我们,占据舆论高度。每年一本书探讨武汉2049规划的推进。上海有了自由贸易区,武汉为什么不启动内陆自由贸易区?武汉要建设“1+8”城市圈,只有靠金融才能渗透过去。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原校长石元春:

    树立绿色发展的先锋产业

    标志着未来的产业是什么?今天武汉要树立绿色发展的先锋性产业和企业。十八大报告中已经说得很明确了,未来的发展是绿色发展,是关于把生态文明摆在重要位置的发展。任何一个城市,最怕的就是千篇一律,没有个性的城市就会乏然无味,必须要有特色。大武汉的特色太鲜明了,跨越大长江的“百湖之市”。如何做好水文章?除了湖北人爱喝汤外,爱吃藕和莲子,爱吃鱼虾以外,水文章要大作,把蓝色和绿色互相呼应。

    中国光大集团原董事长王明权:

    用改革的眼光规划未来

    我们要用改革的眼光去思考整个规划的问题,如果没有这一点,我们的发展很难达到预期目标。《规划》中讲要从国家的角度和层面思考武汉的发展。要实现雄伟的规划,同时要考虑大量建设资金的筹措问题。

    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毛汉英:

    做好武汉综合保税区

    武汉要扭转外向型经济落后的局面。如果外向型经济不发展,贸易中心很难成立,所以加快武汉的国际产业圈、承接国际产业转移非常重要。综合保税区是我国对外开放度最高、最密集的地区,武汉有必要整合资源,把综合保税区做成外向型经济的重要窗口。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江亿:

    发展航运交通用好水资源

    武汉这个地方最好的资源就是水利资源,应该给出一个比较好的能源规划方案、保护环境的规划方案,然后有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其实施,不应该是2049年,应该近期推开。武汉是百湖之城,这么好的水面,为什么不把航运交通好好发展起来?通过航运再和地面上的交通、轨道交通优化组合,搞成有武汉市特色的公共交通体系。航运交通不仅解决旅游的问题,还解决老百姓正常出行的问题。我们搞电船,非常干净、非常省能,是最好的交通方式。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总工程师吴曼青:

    武汉要塑造独特的精神价值

    城市何以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我们的城市要更加有安全感。我们要更多地思考城市何以让我们的生活更幸福。

    2049年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也许会进入“电子移民”的时代或者网络移民时代,我们大学的形态会不会变化,我们学习的方式会不会发生变化?我们的这些布局,包括商场在内,是不是还有大规模商场的存在?我们买东西,从手机上就可以买了,头天订,第二天就到了……我们要适应这个世界的变化。

    在这样的一个城市规划过程中,要更多塑造精神、文化层面的东西。武汉给我们全国人民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什么是武汉独特的定位、独特的形象、独特的精神价值,这种独特要让人好记忆、好传播、形成力量。

    国务院参事夏斌:

    没有产业何谈金融?

    中国金融市场框架基本形成,上海已经成为事实上的金融中心,很多城市现在争夺“中国金融中心”头衔,其实并无意义。只要实体经济发展起来,金融自然起来。地方政府需要考虑的是金融业占GDP的比例,通过金融经济的增长,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扩大就业。要搞好金融产业,关键是招商引资,我们把项目搞起来了,金融自然就跟进来。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城市的发展需要文化软实力。大家都知道上海文化是什么、北京文化是什么,凡是文化人喜欢往北京集聚。武汉的文化是什么?如何塑造武汉的文化形象?需要考虑两点,一是本地人的文化消费,二是增强对外吸引力。文化产业包括两部分,一是支撑城市本身的文化结构,二是怎样影响外面的,有什么样的品牌、有什么样的力量、选择什么样的产业。我们今后可能更多把城市的文化发展和企业活动关联起来。

Copyright © 武汉市科学技术协会 地址:武汉市江岸区赵家条144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202002213号    ICP备案号: 鄂ICP备19013409号

邮编:430010 电话:(027)65692271 传真:(027)65692036 网站编辑部:(027)82842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