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科协网讯 现场直击
上海交大原创话剧《钱学森》武汉首演
再现“人民科学家”传奇人生
“我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为祖国的独立和强盛打造最坚实的后盾……”4月27日晚上7点半,武汉大学大学生活动中心,话剧《钱学森》在慷慨激昂的誓言中拉开序幕。
据创作团队介绍,话剧《钱学森》是上海交通大学根据新中国“两弹一星”元勋、交通大学1934届校友钱学森的传奇经历改编的原创话剧,讲述了钱学森的爱国情怀与传奇人生。该话剧以钱学森在交通大学求学时期如何将人生理想从“交通救国”转向“航空救国”,在美国留学期间如何坚持求真务实的治学精神、敢于挑战权威,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如何冲破美国政府的重重阻碍回国投身国防科技事业,以及如何带领第一代“航天人”成功发射东风二号甲导弹等一系列历史事件为主线。同时,以钱学森与夫人蒋英的爱情故事为副线,生动地演绎了科学大师钱学森的人生经历,鲜活展现了钱学森的爱国之心、求真之志、奉献之情、创新之魂。
科学大师钱学森的爱国情怀和对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朽功绩深深地感动了在场的学生,赢得全场阵阵掌声。
本报记者 丁莹 通讯员 徐继平
———访《大地之光》李四光饰演者赵新雅90后演绎“地质之父”追求神似人物专访
全校海选声音取胜
在《大地之光》中饰演李四光的赵新雅是个90后,接受记者采访时,他显得十分谦虚和腼腆。当谈到如何成为饰演“李四光”的最终人选,他说2012年参加了全校海选,创作团队对扮演李四光的特型演员更是在身高、样貌和普通话等方面有高标准严要求。“我和地质之父李四光的形象上有一定的差距,以为会落选,没想到最后被话剧导演选定,导演说我的声音条件比较有优势。”
当一回“大师”不容易
赵新雅所饰演的李四光在剧中已经是六七十岁高龄,和他实际年龄跨度很大,“饰演地质之父李四光,一直很有压力”。从选定饰演李四光,话剧开排到现在,他的生活基本都已“李四光”化,说话、走路、吃饭,有意无意模仿。对于和赵新雅一样毫无戏剧表演经历的学生来说,一切从零开始,一切从基本功开始。
只要有时间,他们每天都“泡”在戏里,一个动作反复琢磨。无论是演员,还是场记、音效、服装、灯光等各组的同学都已像专业话剧演员一样有板有眼。
在饰演中向科学大师学习
“刚开始演,怎么都不像,导演一直在鼓励我。”赵新雅表示,在演话剧之前,通过对李四光等老一辈科学家故事和资料的查阅,让自己感动的是他们的爱国精神,经过两年话剧的排演,让自己更感动的是他们对科学事业的担当和责任。本报记者张娅菲陈映琦通讯员徐继平
现场直击
清华大学话剧《马兰花开》
讲述“两弹元勋”邓稼先的“中国梦”
摄影郑莉莉
5月3日晚,由清华大学师生创作并排演的,以“两弹”元勋、清华校友邓稼先为主题的原创校园话剧《马兰花开》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弘毅堂隆重公演。
话剧《马兰花开》以颂扬老一辈科学家实现“中国梦”为主题,定位为“大型科技英雄人物传记话剧”,立足于中国核武器研制的宏大历史背景,在采编人物真实事迹的基础上,通过多形态的艺术加工,生动讲述了“两弹元勋”邓稼先为祖国核武器事业呕心沥血、忘我奋斗的不凡人生。
《马兰花开》通过音乐、舞蹈、影视、朗诵和丰富的多媒体元素,给武汉市民带来强烈震撼。来自青山区的武汉市民苏清泽说,“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对教育当代青年人意义重大。演员表现很不错,主题曲也很好听。过去那个年代科研条件差、环境苦,科研人员更多的是
靠着一种精神,支撑着他们走过来的,在高校推动这个活动对教育青年大学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马兰花开》由清华学生艺术团话剧队排演,从剧本到演员全部坚持“清华原创”。在紧张辛苦的创作排演过程中,这些年轻一代的清华学子从走近邓稼先、到揣摩邓稼先、再到变成“真正的”邓稼先,他们倾情投入,把邓稼先带给他们的感动淋漓尽致地传递给观众。走近邓稼先的世界,他们看到了那一代人如何胼手胝足为祖国的强大兴盛默默奉献,也更加认清了自己今天所肩负的时代责任。本报记者郑莉莉通讯员徐继平
汇演侧记
掌声献给科学精神
“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科学只有实事求是,没有对与不对”,李四光铿锵有力的话语在剧场回荡,撞击着每位观众的心灵。这场大型话剧《大地之光》,再现了“中国地质力学之父”李四光的动人故事。跌宕起伏的剧情和剧中人的曲折命运,动人心魄,令人潸然泪下。
同样的场景还发生在武汉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和湖北大学。本报记者跟踪报道此次“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武汉汇演,8个剧目、24场演出、30000多人次的观看。在剧情精彩之处,掌声响起;感人之处,令人潸然泪下。记者数了一下,平均每场掌声响起近十次。演出结束后,掌声更是持续了5分钟之久。
掌声是对学子们精彩表演最高的嘉奖,更是对剧中所诠释的科学大师最高的敬意。科学大师崇高伟大的爱国精神、默默无私的奉献精神、高尚纯粹的人格魅力深深感染着、震撼着观看剧目演出的每一位观众。
掌声献给令人钦佩的科学大师,献给他们所诠释的科学精神,同时也将作为传承一代的年轻学子和青年科技工作者继承和发扬科学精神的动力与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