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理学会百年 自然人文环境探索促进社会发展 2009-10-23 20:24:29 “中国地理学会的创立,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地理学从‘舆地’之学向现代地理学迈进,新中国成立后,地理学会结合国家经济建设的战略需求,团结全国地理学界,有力地推动了地理研究与教学,促使学科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10月17日,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在北京举行。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陆大道在回顾100年来中国地理学的发展历程和成就,以及历代地理学家为中国地理学事业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时,作了上述表示。
作为地理学研究工作者的学术团体,正如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冯长根在地理学会百年庆典活动上指出的那样:“100年来,中国地理学会在张相文、竺可桢、黄秉维等几代地理学家和历代理事会的领导下,团结、凝聚、培养了地理科技工作者,推动了我国近代地理科学的形成和发展。”
一百年积极探索 高歌猛进
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发展得益于西方近代学术思想和民主革命思潮的推动,一批地学方面的学者,开始关注中国的河流、山川、矿产、风土人情等,西方地理学的著作和思想也开始传入中国,中国的学者开始研究地理和历史。在接受中国科协网在线访谈时,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陆大道院士对中国地理学的出现,做出了这样的解释。
1909年中国地学会在天津成立,这是我们国家最早成立的三个学术团体之一。1910年,学会创办了中国第一本地理学术刊物《地理杂志》,发表了具有近代地理学萌芽性质的文章和地理考察报告。地学会的成立和《地学杂志》的创办,“标志中国地理学从尝试型向科学型跋涉,从表象描述向深层次研究进军”。
1921年,我国近代地理学的先驱竺可桢先生在东南大学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地理系,开始培养地理科学专业人才。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东南大学、北平师范大学、清华大学、中山大学和金陵女子大学相继开设立地理系,地理学在中国终于发展成为独立的现代学科。
1934年,丁文江、翁文灏、竺可桢、李四光和胡焕庸等在南京共同发起成立了中国地理学会,并创办了《地理学报》,从此,我国近代地理学开始蓬勃发展。人口地理学家胡焕庸创立了中国人口分布地理线,这条人口分布线对中国自然地理和人文经济地理的地域差异,仍然具有透彻而雄辩的解释。丁文江、翁文灏和曾世英合编了《中华民国新地图》,并出版缩编本《中国分省图》,开辟了中国近现代地图事业的先河。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地理事业跨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1950年,在竺可桢的领导和策划下,中国地学会与中国地理学会合并为中国地理学会。中国地理学会开始肩负起引导和组织全国地理工作者的责任,以及推动中国现代地理学的学科建设和科学事业发展的任务。
经过100多年的发展,目前,中国地理学会拥有全国会员2万人,学会下设19个专业委员会、8个分会、6个工作委员会,联系地方学会31个(未含台、港、澳)。主办与联合主办有《地理学报》、《地理学报》(英文版)、《冰川冻土》和《中国国家地理》等10种学术和科普刊物。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地理学家越来越多的参与到国际学术交流。
中国地理学会作为中外地理学界交往的桥梁和纽带,早在1949年,中国地理学会就派林超教授赴葡萄牙出席第16届国际地理大会,并出席了国际地理联合会代表大会。在此次大会上,中国地理学会申请并加入了国际地理联合会。
1978年10月,以黄秉维、吴传钧为正副团长的中国地理学家代表团访问美国,这次破冰之旅打开了中国地理学家与国际交往的大门。1985年,中国地理学会恢复了在国际地理联合会(IGU)的合法席位,此后,中国地理学会参与发起建立了国际冻土大会、国际地貌学大会,创建国际冻土协会(IPA,1983)和国际地貌学家协会(IAG,1989)。自1988年至今,吴传钧、刘昌明和秦大河先后连续当选为国际地理联合会副主席。
六十载与社会同行 成绩斐然
地理学是一门“学以致用 ”的学科,地理学成果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向来受到国家和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在对政府的决策支持上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早在1914年,中国地学会张相文会长等农商部委托,赴西北调查农田水利,提出了引黄灌溉,发展农业的建议,被政府采纳。
50年代开始,地理学家们参与了一系列大规模综合考察。从三江平原丰润的湿地考察、到西部的戈壁滩、沙漠、绿洲考察,到中国地理学会名誉理事长施雅风院士组织的新中国首次大面积的冰川考察,再到地质学家刘东生院士和土壤地理学家孙鸿烈院士等组织领导的青藏高原综合考察。这些大型科考活动,对了解我国地形地貌,制定国家政策起到的非常重要的作用。
编制地图集是中国地理学者服务社会公众的一项重大贡献。1965年,陈述彭院士组织完成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地图集》,是全面系统反应我国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的第一部大型综合地理图集。刘岳等组织编制了《中国人口地图集》,采用的计算机制图技术与自主的软件系统,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上世纪70年代后期,中国地理学会组织地理学家完成了多种全国性专题地图集与区域性的综合地图集。这些地图集涉及长江三峡生态与环境、全国地方病与环境以及自然保护等。
三十年服务经济发展 人才辈出
1979年、1980年之交,在广州举行的中国地理学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在中国地理学会的发展历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杨尚昆、习仲勋等国家领导人接见了会议代表,并肯定了地理学为国家建设所作出的贡献。这次会议揭开了我国地理学新时期大发展的序幕。
二十世纪80至90年代,著名地理学家左大康组织参与了淮海平原大面积治理与农业发展的大规模科学研究,查清了淮海平原农业自然资源,研究了旱涝成因和灾害防治,对改造低产田提出了解决方案。中国地理学会原理事长吴传钧院士领导下的研究团队编制了我国百万分之一土地利用图及专著,经济地理学在为国家和区域发展规划的研究中,起到日益重要的作用。陈述彭院士在利用卫星遥感进行地理学研究和应用方面进行了开拓性工作。程国栋院士等在攻克青藏高原多年冻土难题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朱震达研究员在这个领域取得重大成就。水文和水资源学家刘昌明开创了水文过程和水资源研究,他开展的对华北平原农田水循环及节水调控机理研究,为华北平原实施节水农业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刘培桐、章申、谭见安等一批化学地理学者,开展了具有创新性的污染源的调查、大区域环境背景值研究和地方病病因研究,开拓了地理环境与人类健康关系的医学地理学,揭开了我国大规模环境污染治理研究、环境与人口健康关系研究的序幕。侯仁之、谭其骧关于历史地理研究,出版了众多关于我国古代政治变迁、城池演变、战争、水利等变化的著作、地图集,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影响。秦大河院士是曾先后三次来到南极的进行科学考察。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陆大道院士参与了国家计委领导编制的《全国国土总体规划纲要》工作,组织和参与了《京津唐地区国土规划》和《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规划》等国家级规划的制定,提出了“点-轴系统”模式和以海岸带及长江沿岸为国土开发、经济布局战略重点的“T”型宏观战略。
2008年初春,中国南方遭遇特大冰雪灾害,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在抗震减灾现场,活跃地理学家的身影。他们提交的分析报告和应急救援及恢复重建方案,为国家决策层提供了科学依据。
一个世界大国的政治和社会及经济舞台上,有着地理学家如此活跃的身影,在历史上是空前的。一百年来,中国的地理学从最初的地貌描述型阐述,发展成今天包含多种学科知识的现代研究型学科。一个世纪的风雨历程,地理先驱们创造的丰功伟绩,为中国地理学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薪火相传,众多的地理学新秀开拓进取,脱颖而出,年轻一代沿着先辈的足迹,朝气蓬勃,满怀信心,迎接新的百年。
(来源:中国科协网)
中国地理学会百年 自然人文环境探索促进社会发展
发布日期:2009/10/23 20:24:29 来源: 作者:admin
- 上一篇:第四届海峡两岸管理科学论坛在武汉召开
- 下一篇:世界湖泊大会十一月武汉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