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26日,是中国科协的创始人之一、著名科学家李四光同志诞辰120周年。10月23日下午,纪念李四光诞辰120周年暨第十一次李四光地质科学奖颁奖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纪念他为新中国科技事业作出的开创性贡献。
大会由国土资源部、中国科协、中国科学院联合举办。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出席会议并讲话。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全国政协副主席李金华,中央和国家有关部委、有关单位及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委员会负责人,地质科技界有关院士专家学者,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科学院、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所及中小学生代表等700余人出席了大会。
10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出席第11次李四光地质科学奖颁奖大会并讲话。这是李克强在大会上讲话
李克强在讲话中深切缅怀了李四光的不朽业绩,充分肯定了新中国成立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地质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他说,我国地质事业从小到大、由弱渐强,在建立新中国工业和经济体系、推进改革开放大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都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科协的创始人之一、著名科学家李四光同志
李四光同志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地质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是我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奠基人。
李四光同志是一位具有强烈历史使命感的科学家。早在青少年时代,李四光同志亲眼目睹帝国主义列强不断侵略、欺侮中国,中华民族饱尝苦难和屈辱,从内心深处萌生出了浓重的爱国情怀和强烈的历史责任感。16岁时,他就由孙中山先生亲自主持加入中国同盟会,积极投身辛亥革命,从此走上拯救民族危亡的革命道路。赴英国留学后,他自觉将个人兴趣与祖国需要紧密联系起来,先学采矿,后学地质,在“科学救国”、“科学报国”的崎岖道路上不懈攀登。新中国成立后,他拒绝国外高薪聘用,排除种种干扰,毅然回到祖国怀抱,把毕生精力奉献给了新中国科技事业,成为新中国地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成为中国科技工作者热爱祖国、奉献人民的光辉旗帜。
李四光同志是一位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科学家。李四光同志就学于西方,但思想从来没有被西方地质大师的既成学说所束缚。他尊重前人工作,但更看重自己的实践,力主把科学理论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强调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研究的终了,反对人云亦云、墨守成规。在担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期间,他号召把课内书本学习与课外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亲自带领学生到大千世界中去读“自然书”。新中国成立后,他坚持科学理论与社会实践的统一,既崇尚实践、尊重实际,又善于进行理论概括,通过大量深入扎实的田野调查,建立了独具特色的地质构造理论,绘制出我国石油、铀矿分布图,探明了数以百计的矿种和矿产储量,为打破外国封锁作出了开创性贡献,极大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成为我国科技工作者知行合一的典范和楷模。
李四光同志是一位心中始终装着人民的科学家。李四光同志毕生研究地球科学,在古生物学、地层学、岩石学、第四纪地质、地球物理以及模拟实验、地应力测量等方面,都有高深的造诣,写下了数百万言的科学著作,是深受世界同行敬重和仰慕的杰出科学家。同时,李四光同志也是一位杰出的科技传播家。他自觉将科学研究与科学普及紧密联系起来,高度重视科学普及工作,把面向公众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倡导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作为一项崇高的事业,身体力行地编写科学普及读物,留下了《看看我们的地球》、《穿过地平线》等广为传颂的科普名篇佳作,成为大科学家开展科学普及的积极践行者,成为我国科技界推动科技进步服务社会、科技成果造福人民的杰出代表。
李四光同志还是中国科协的创始人之一。早在1945年7月,李四光同志就根据周恩来同志的指示,联合竺可桢、任鸿隽、丁燮林、严济慈、涂长望等科学家,在“自然科学座谈会”基础上,发起成立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并亲任监事长。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与其他三个团体共同发起召开中华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会议筹备会和代表大会,成立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简称全国科联)和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简称全国科普),李四光同志出任“全国科联”主席。1958年9月,经党中央批准,“全国科联”和“全国科普”合并,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协会,李四光同志担任中国科协第一届主席。在李四光同志的领导和推动下,中国科协积极开展学术交流、科学普及和群众性科学实验活动,致力于团结广大科学工作者向科学技术进军,为建设新中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国家安全而努力奋斗,赢得了国内外科技工作者的广泛尊重和全国人民的热烈拥护。
新中国科技事业走过了60年不平凡历程,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以李四光同志为代表的老一代科学家用世罕其匹的智慧和心血,在共和国的科技史上筑起了一座又一座的丰碑。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作为科协人,我们要大力继承和弘扬李四光同志热爱祖国、奉献人民的赤子情怀,严谨求实、锐意创新的科学精神,言传身教、诲人不倦的师表风范,为中国科技事业做出新贡献。 (来源:中国科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