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武汉市委组织部、武汉市人社局、武汉市科协联合推荐的武汉市蔬菜科学研究所彭静同志入选第十届湖北省青年科技奖。
彭静是武汉市蔬菜科学研究所正高职高级农艺师。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农业部中华科技二等奖1项,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武汉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武汉市第二届青年科技奖,武汉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武汉市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武汉市首届巾帼十行百星、武汉市三八红旗手、武汉市农业标准化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享受武汉市政府专项津贴。
1990年至今,一直从事水生蔬菜种质资源的研究与科技推广工作,对莲藕、荸荠等的组培快繁和微型种苗繁育、莲藕和菱角等有较深入研究,先后主持或骨干参加国家科技部、农业部等各类项目30余项,多项成果达国际领先或国内领先水平。
作为骨干参加“莲试管藕诱导技术研究”项目,在世界上首次成功诱导出试管藕。这是莲藕细胞工程的重大突破,在国内外引起广泛影响,被评为2000年武汉市十大科技新闻。在此基础上,首创了微型藕繁育技术体系,改变了传统的莲藕繁殖方式,解决了莲藕种苗用种量大、难以长途运输等生产难题。该技术的推广应用极大地提高了莲藕繁殖新品种的繁殖速度,促进我国莲藕产业的发展,为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添加了新的技术活力,目前微型种藕已推广到全国17个省市,受到广泛好评,经济社会效益显著。
参与建立和维持了我国唯一、世界罕见的“国家种质武汉市水生蔬菜资源圃”,探索出了一套水生蔬菜资源利用田间基因库保存的方法,保存了13种水生蔬菜的1700余份种质资源,参加选育莲藕、茭白等品种20多个,推广到全国20多个省,并连续几年出口到日韩,累计推广面积达500万亩,创社会经济效益20亿元以上。
主编《菱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参加水生蔬菜系列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的编制,在国内首次系统建立水生蔬菜资源鉴定评价体系。参加制定水生蔬菜等技术标准16项,均已颁布实施。连续多年对莲藕、菱角种质资源进行保存及评价,累计评估资源5000余份次,累计获原始数据20万余个,挖掘出一批优异种质,其中2份资源被农业部评为农作物优异种质。
为激励我国青年科技工作者投身科教兴国伟大事业,造就进入世界科技前沿的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奖励为我国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做出突出贡献的青年科技人才,中央组织部、人事部、中国科协面向青年科技工作者共同设立了中国青年科技奖。自1987年钱学森提议设立以来,历经20多年的发展,中国青年科技奖已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奖励体系和工作体系。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组织部、人事厅(局)与科协共同开展候选人推荐工作,20多个省、市设立了本地区的青年科技奖。湖北省、武汉市也分别设立了青年科技奖,每两年评选一次,每届授奖人数不超过2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