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科协

健康科普

网瘾为什么会找上中国孩子

发布日期:2007/8/28 0:00:00      来源:      作者:admin
字体显示:【大】  【中】  【小】
    

                  

    归根到底,网瘾是社会病症在青少年群体上的一个投射,不只是教育问题、网络问题,而是整个社会在文化思潮、经济发展、伦理重建等多方面作用下的结果。
  


    新闻背景:方山县关闭当地所有网吧的行政举措引发广泛争议,使得近两年来令人头大的难题———青少年网瘾问题再度成为社会焦点。
  几乎与此同时,中科院心理所的专家指出:在国外,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很少见到中国这样繁荣的网吧业。国外网络成瘾的人群集中在20-30岁,中国却集中在15-20岁;国外网络成瘾的内容比较分散,而中国80%-90%集中在网络游戏;国外网络成瘾罕见极端事件,而中国人网瘾的极端例子却很多。
  当越来越多的家长控诉“网络害了孩子”时,这份国内外网瘾现象的比较报告却提醒我们,想改善此现象,或许不得不先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网瘾会找上中国孩子?
  主持人:有关专家的答案是三大缺失使网络成为替代品:第一是父亲功能的缺失。父亲往往代表着规则和秩序,孩子自控能力的形成与父亲的作用有很大关系。但在现代家庭中,这个功能没有很好地启动;第二是游戏缺失。很多人以为,中学阶段孩子已经不需要游戏了。实际上他们仍然需要,而且需要社会角色更丰富、有象征意义的游戏帮助成长。这也是为什么我国青少年网瘾以游戏为主的重要原因;第三则是同伴的缺失。独生子女家庭内同伴为零。而现行教育方式、课业负担使得与家庭外同伴玩耍也不太可能了。您认同上述分析吗?
  王德峰:我不太认同第一点。父亲权威与网瘾没有直接联系。我们要承认这样一个事实:中国现代家庭与传统家庭已经有所区别,决定伦理权威的父亲角色并非必需。尤其在一个强调尊重和人格平等的现代语境中,即使有意回到家长式的强权控制,也有可能适得其反,助长孩子的叛逆情绪罢了。父亲权威意识的消退,无论主观动机还是客观环境的原因,应该都是令人欣喜的,把这种不可倒退的现代观念变化带入网瘾的成因中,恐怕更容易产生摩擦,无助于解决问题。
  而第二点只能作为外部环境变量,并不是造成中国孩子如此迷恋网游的决定性因素。因为随着城市现代化,社区纽带涣散、弄堂游戏消失,不独中国如此。国外也面临着相类似的发展环境,可为什么网瘾没有中国孩子那么严重?我想关键还是第三点,同伴的缺失———我称之为社会品格发展的缺失,才是问题的根源。
  人是社会的动物。孩子也同样需要社会化的生活,需要排解孤独。摆脱孤独的方式目前只有两种:一是与同伴玩耍。然而在现行教育方式下,这样的机会日趋减少。那就只剩下另一条路:把网络当成同伴、当成社会。网游对中国孩子致命的吸引力正是在于,他们无法从真实世界中获得社会化人格,无法感受到自己作为人的精神价值目标。这本来应该是更多地由学校教育来提供的营养,却因为以升学为导向的应试体系而丧失了。学校教育甚至更加把人“异化”,视学生为制造分数的机器,而不是有社会天性的人。于是一部分被压抑扭曲的人性不得不重新寻找自己的落脚之地,这个地方就是网络。可以说首先是我们社会自身供给的缺失,才使网游乘虚而入,成了维系个体成长的社会替代品。

Copyright © 武汉市科学技术协会 地址:武汉市江岸区赵家条144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202002213号    ICP备案号: 鄂ICP备19013409号

邮编:430010 电话:(027)65692271 传真:(027)65692036 网站编辑部:(027)82842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