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厚任
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研究员、兼职教授。从事太空科技工作五十年。包括我国首批箭载、星载太空探测仪的设计研制、卫星轨道计算;曾参加我国第一、第二颗人造卫星的总体设计和卫星系列规划制订,任“东方红一号”卫星总体设计组副组长;1980-90年代受聘为国家科委空间专家组专家,开展了中美、中德、中葡太空科学与应用的合作交流。退休前为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总体部副主任兼载人航天工程应用系统副总指挥。在国内、外会议及刊物上发表了85篇论文、报告及专著、译著;科普文章20篇。所参加和负责的工作曾获七项国家和中科院科技成果奖;“1999年全国科普先进工作者”等个人优秀奖共8项;国家和中科院突出贡献奖励3项,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现为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常务理事和科普工作委员会主任。
张厚英
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研究员。曾任高能物理所常务副所长;中国科学院应用研究与发展局局长、高技术局局长;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和空间总体部主任;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应用系统总指挥。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特等奖等多个奖项。享受国务院政府特珠津贴;荣获中国科学院先进工作者称号。
徐邦年
空军指挥学院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教学科研工作40余年,授课5000余学时。北京航空航天学会空气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多次荣立三等功和嘉奖。在飞行安全、失速螺旋等领域有较深造诣,在国内首次建立飞行安全预测理论和飞行安全评估理论并为空军建立了飞行安全评估体系。撰写专著和教材13本、主要著作有《作战飞机失速螺旋气动惯性旋转》、《飞行安全评估概论》、《飞行安全学》、《飞行安全预测理论》、《飞行理论及安全指南》等,获全军院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获空军优秀教材一、三等奖各1项。主持和参加完成的科研项目有《单机空战交互式可视化智能仿真系统》、《歼7E飞机作战使用研究》、《有人驾驶飞机(固定翼)飞行性能和图表资料》等9项,获全军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发表学术论文66篇,十余次获空军和学院军事学术奖。
张继民
新华社高级记者、中宣部新闻阅评组成员、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委员、福建省人民政府顾问、《中国科技论坛》杂志编委、中国科学探险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常务理事。曾获香港“地球之友”等单位颁发的“地球奖”,获首届“中国当代十大徐霞客”称号。南极探险荣立二等功。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参与发现和论证雅鲁藏布大峡谷为世界第一大峡谷。先后赴南极、北极、青藏高原、南沙群岛、巴丹吉林大沙漠等地探险。已出版《探险家札记》、《历险天涯》等18部专著。
潘习哲
中国科学院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研究员。退休前任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站长。后任国家减灾委减灾卫星办公室专家组组长,中国遥感应用协会副理事长,地面站科技委主任,亚太空间合作秘书处高级顾问,科技部国家遥感中心战略专家组成员。参加了我国第一座遥感卫星地面站从筹备、建设到运行,从无到有的全过程,对国际卫星遥感发展状况有较全面的了解。在任站长期间,与美国、加拿大、法国、日本、欧空局等国际卫星管理机构谈判、签订协议,实现了我国地面站对多颗国外遥感卫星数据的接收,地面站在我国遥感事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中科院物理所和地面站工作期间,所著论文和科研成果曾获中科院科技成果一、二、三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三等奖等多项奖励。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陈 钰
日本东京大学的博士、博士后归国留学人员,曾任解放军总医院免疫学教研室主任,现任解放军总医院免疫学教研室教授、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兼任教授、中国科学院系统复杂性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博士生导师、日本免疫学会海外委员;国家自然基金、国家863评审委员和中国科学院科学家讲学团成员等职。从事基础免疫学教学和科研工作数十年,现仍活跃在科研教学的第一线。在国际、国内核心刊物发表大量论文并著有个人论文集。在疾病的快速诊断、感染免疫的研究方面分别获得国家科学技术特等奖和日本第十界北海道医学奖杯;在抗肿瘤免疫、器官移植免疫和治疗1型糖尿病方面分别申请和获得3项国家发明专利。组织和参加解放军总医院的研究生教学和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免疫学教学数百学时。
陈 洪
2000年12月担任空军指挥学院某教研室教授,大校,研究生导师,两次当选中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学会理事。 2001年9月被空军评为空军首批高层次科技人材,2001年11月荣获国家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评为“全国学生军事训练先进个人”,2002年9月获空军指挥学院十佳优秀教员,2002年11月获全军院校育才“银奖”,2007年获全军院校育才“金奖”。出版专著5本,论文集5本,教材6本,学术文章186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军事评论员,主研方向:世界各国空军与地区空军的武器装备与战略和战役战术,是外军教学与研究方面具有一定权威性的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