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出开创性贡献 德化学家71岁生日获诺贝尔奖(图)
瑞典皇家科学院10日宣布,德国科学家格哈德•埃特尔因在表面化学研究领域做出开拓性贡献而获得2007年诺贝尔化学奖。
埃特尔是1988年以后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首位德国人。他获得的奖金额将达1000万瑞典克朗(人民币1160万元)。
“这是最好的生日礼物”
埃特尔1936年10月10日生于德国斯图加特,大学生涯在慕尼黑技术大学度过,并于1965年获博士学位。1986年至2004年,埃特尔出任德国马普学会弗里茨—哈伯研究所所长,目前他是这家研究所的名誉教授。
10日恰逢埃特尔的71岁生日,他对媒体描述自己的获奖感觉时说,这是最好的生日礼物,“我(的喜悦之情)难以言表”。
这份生日大礼让埃特尔感到很意外。他说:“我当然知道我是候选人。但物理奖颁给了一名德国人,所以我以为化学奖不会发给我了。”
记者问埃特尔,获得诺贝尔奖会给他的生活带来何种改变,他表示,希望能如获奖前一样继续从事他的研究工作。
“诺贝尔奖是一个人可能收到的最好礼物。不过,即便是一个散步用的拐杖,我也会很满意的”,埃特尔风趣地说。
有了他才有尾气净化器
瑞典皇家科学院在评价埃特尔研究成果时表示,他在表面化学方面所作的开创性研究,有助于人们理解“铁为什么会生锈”、“燃料电池和汽车中的催化剂如何工作”、“南极上空的臭氧层如何被破坏”等问题。
物质的两相之间密切接触的过渡区称为界面,若其中一相为气体,这种界面通常称为表面。在相界面上所发生的物理化学现象统称为表面现象,而研究各种表面现象实质的科学称为表面化学。
20世纪60年代末起,表面化学开始成为一项独立的基础学科。埃特尔则是最早洞察到表面化学研究巨大潜力的科学家之一,不仅奠定了表面化学研究的方法论,更在诸多实际应用领域获得了重要研究成果。
氮肥对于农业生产而言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埃特尔的研究发现,氨的合成反应在铁催化剂表面进行时效率大大提高,使这一技术的产业化成为现实,这给人类社会的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此外,汽车排放出的尾气中含有大量一氧化碳,如果不加净化则会对人类生活造成危害。埃特尔有关一氧化碳在金属铂表面的氧化过程的研究,催生了汽车尾气净化装置。
埃特尔甚至还成立了一个专门的学校,来传授他开创的各类精妙的试验技巧与丰富的经验。
与中国交往密切
在已公布的2007年诺贝尔奖得主中,格哈德•埃特尔是与中国交往最密切的一位。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李微雪介绍说,自1997年起,埃特尔教授就应聘为化物所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国际顾问委员会委员。
2000年至2005年,中科院和德国马普学会组建了“纳米催化技术”伙伴关系研究小组。在此期间,埃特尔本人曾四次到访大连化物所。
“埃特尔在我们的一些重大研究方向上曾多次给予过指导,在一些重大课题上曾提出过许多宝贵的建议。与他的合作中,我们学到了他作为一位化学大家独到的思维方式和研究角度。”李微雪说。
“当他向别人介绍我们这些中国研究人员时,总是说‘这是我的中国朋友’。”李微雪说。
来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