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科协

科学生活

2009长江大日食

发布日期:2009/6/20 20:21:02      来源:      作者:admin
字体显示:【大】  【中】  【小】
        日全食,一种宏伟壮观的自然天象,自古以来就为人类所敬畏、崇拜、惊叹和欣赏。2009年7月22日(农历六月初一)上午,在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成都、重庆、武汉、合肥、杭州、上海等许多大城市都将会看到本世纪最重要、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日全食。
    实际上,对于这次日全食,地球上最早观测到它的地方在印度西部孟买以北的沿海地区,在那里会出现一次“全食日出”的十分罕见的奇异景观。此后,日全食带会穿越印度、不丹以及我国西藏自治区部分地区,再进入缅甸北部,此后进入我国的云南省和四川省,成s都地区的人们在上午8时刚过就可以开始观测日全食了。接下来便是上述的长江中下游地区。  
    关于发生日全食的原理,在科学昌明的今天,很多人都已熟知。其基本条件是太阳、月球和地球这三个天体,在一个特定时刻,恰好运行到非常接近一条直线的位置上。因为地球公转轨道面和月球公转轨道面之间有一个交角,并不重合,这样的机会很难出现。由于导致全食的月影在地球上形成的全食带很窄,只有大约200千米左右,因此全食的机会对地球上的某一具体地点来说,平均大约370年才能出现一次。全食时间最长不会超过7分40秒,平均值为3分30秒。这一时间对于一次日食的全食带上的不同地点也是不相同的。本次日食的最长持续时间是6分39秒,可惜对应的地点已经在烟波浩淼的太平洋中。在上海和杭州地区,人们可以“享受”到大约5分钟—6分钟的全食时间。  
    在近代科学史上,日全食期间的专门观测曾经做出了里程碑式的重大贡献。1868年8月18日,法国天文学家让桑在印度观测日全食,他利用分光镜观察在月影后面露出的日珥,发现在日珥光谱中,在对应于元素钠的两条黄色光谱线的很近位置上有第三条谱线,后来证实了这条谱线来自一种以前完全不知道的元素——氦。英国的洛克耶将其命名为Helium,这个词来源于希腊文,也就是太阳。  
    1915年,爱因斯坦发表了广义相对论。但这种创新的理论却苦于得不到实验的证实。广义相对论的一个推论是,光线在引力场中将发生偏转,例如光线经过太阳附近时要发生偏转,这样就使得光源“看起来”要发生一点位置移动。爱因斯坦希望在日全食时观测太阳附近的恒星位置,以验证这一预言。这一想法得到了英国天文学家爱丁顿的重视。1919年5月29日,在南半球发生了一次日全食。爱丁顿率观测队到西非几内亚湾的普林西比岛观测,同时英国皇家天文学会的另一支观测队到巴西的索布腊尔观测。两地的观测结果于1919年11月6日公布,以实测数据第一次证实了广义相对论的正确性,此事在国际间轰动一时。  
    现代的日全食研究课题大都集中于太阳物理学领域,如日冕温度反转、太阳磁场、太阳射电、太阳风、太阳对日地空间环境的影响等,也有关于中微子、引力异常等基础物理学的研究。  
    直接观察太阳会灼伤眼睛,甚至可能对眼睛造成永久性伤害。据说,科学家伽利略晚年不幸双目失明,与他曾经用小望远镜在毫无遮挡的情况下观察太阳不无关系。一定要通过合格适用的黑色减光片来观察太阳。  
                             (来源:《中国国家天文》)

Copyright © 武汉市科学技术协会 地址:武汉市江岸区赵家条144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202002213号    ICP备案号: 鄂ICP备19013409号

邮编:430010 电话:(027)65692271 传真:(027)65692036 网站编辑部:(027)82842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