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预防禽流感应做到勤洗手,远离家禽的分泌物,接触过禽鸟或禽鸟粪便,要注意用消毒液和清水彻底清洁双手。
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加强室内空气流通,每天1~2次开窗换气半小时。吃禽肉要煮熟、煮透,食用鸡蛋时蛋壳应用流水清洗,应烹调加热充分,不吃生的或半生的鸡蛋。要有充足的睡眠和休息,均衡的饮食,注意多摄入一些富含维生素C等增强免疫力的食物。经常进行体育锻炼,以增加机体对病毒的抵抗能力。
学校及幼儿园应采取措施,教导儿童不要喂饲野鸽或其他雀鸟,如接触禽鸟或禽鸟粪便后,要立刻彻底清洗双手。外出在旅途中,尽量避免接触禽鸟,例如不要前往观鸟园、农场、街市或到公园活动;不要喂饲白鸽或野鸟等。
【防治警示】防治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关键要做到“四早”,指对疾病要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早发现,当自己或周围人出现发烧、咳嗽、呼吸急促、全身疼痛等症状时,应立即就医。早报告,发现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或类似病例,及时报告当地医疗机构和疾控机构。早隔离,对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和疑似病例要及时隔离,对密切接触者要按照情况进行隔离或医学观察,以防止疫情扩散。早治疗,确诊为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患者,应积极开展救治,特别是对有其他慢性疾病的人要及早治疗,经过抗病毒药物治疗及使用支持疗法、对症疗法,绝大部分病人可康复出院。
人是怎样感染上禽流感的?
禽流感病毒,可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进入人体传染给人,人类直接接触受禽流感病毒感染的家禽及其粪便、或直接接触禽流感病毒,也可以被感染。通过飞沫及接触呼吸道分泌物也是传播途径。如果直接接触带有相当数量病毒的物品,如家禽的粪便、羽毛、呼吸道分泌物、血液等,也可经过眼结膜和破损皮肤引起感染。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的临床症状,早期表现类似于普通流感,如表现为发热、流涕、鼻塞、咳嗽、咽痛、头痛、全身不适等,主要表现为发热,体温大多在39℃以上,持续1~7天,一般为3~4天,部分患者可有恶心、腹痛、腹泻、稀水样便等消化道症状。
除了上述表现外,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重症患者,还可出现肺炎、呼吸窘迫等表现,甚至可导致死亡。多数病例为轻症,愈后良好,但有少数病人会造成肾功能衰竭或败血性休克而死亡。
人感染后会出现哪些症状
现实生活中,人感染禽流感的高危人群主要是老年人、儿童以及密切接触病禽的人。
禽流感的传播方式,有已感染禽类的直接接触、通过与病毒污染物的间接接触传播两种。由于病禽各组织中,大多含有高滴度的病毒,病毒可随眼、鼻、口腔分泌物及粪便排出体外,被含病毒的分泌物、粪便、死禽尸体污染的任何物体,如饲料、饮水、鸡舍、空气、笼具、饲养管理用具、运输车辆、昆虫及各种携带病毒的鸟类等,均可传播。迁徙的候鸟也可能把H5N1或H5N2亚型病毒远距离传播。
(来源:世界美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