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全”。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与每一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也是关系国家发展的重大问题。7月13~14日,在北京举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与现代农业发展专家论坛上,30余位专家、学者聚焦于此,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建言献策。
全国人大常委、中国科协副主席冯长根,中国农学会副会长舒惠国向大会致辞。中国科协党组成员、学会学术部部长沈爱民主持论坛开幕式。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旭、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宗懋、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常信及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副局长金发忠等专家、学者作了大会报告。
冯长根指出,本次论坛以“科技创新引领质量安全”为主题,围绕农产品安全这一科学发展和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民生重点问题,搭建了一个跨学科、多部门、产学研相结合的高层次学术交流平台,开展了高水平的学术交流活动,会议通过的有关科学家的建议将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智力支持。
舒惠国强调,在“十二五”期间,农产品质量安全要按照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的要求,把农产品质量安全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关键环节,坚持消除隐患保安全、控制源头上水平、健全体系强能力、完善制度建机制,全面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不断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关顾国计民生。金发忠指出,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在对农产品需求呈刚性增长的同时,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同时,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产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要把农产品质量安全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关键环节,一手抓执法监管,一手抓标准化生产。
刘旭指出,在发展现代农业过程中,农产品质量安全实现其全程控制和科学管理的技术仍严重缺乏,需求巨大。目前,缺乏成熟的农产品安全性风险评估理论与技术,难以准确掌握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农产品生产过程控制缺乏科学合理的安全使用技术,难以有效控制农产品的安全风险。缺乏简单快速样品前处理、准确高效的快速检测及精准检测技术,难以有效监测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不完善、配套性差,难以客观评价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
针对食品安全的控制问题,陈宗懋认为,关键是要找出其污染源,确定关键控制点,建立以预防为主的管理体制。比如,对于农药的使用,目前许多国家已规定手性药物的登记必须同时申报其所有对映体的生物活性和降解的资料。吴常信认为,推行公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管理体系(HACCP)是一个解决思路,“从农场到餐桌”实施密切跟踪,对全过程中的每个环节可能发生的公害预先进行分析,进行科学的识别、评估和检测,从而做到主动预防食源性污染。HACCP体系是国际上共同认可和接受的食品安全保证体系,确保食品从种植、收获,到生产、加工、制造、准备和食用等过程中的安全,通过危害识别、评价和控制等方法确保食品安全。
本次论坛邀请19位专家、学者作大会报告,并设立4个分论坛,与会代表对现代农业发展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环境、贮藏、加工、监测、过程控制的关键技术难题与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和交流,并围绕构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战略、提升农产品安全生产技术支撑与服务能力、强化农产品产业链安全监管体系等重点议题进行了交流。
本次论坛由中国科协主办、中国农学会承办,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中国农业工程学会、中国林学会、中国土壤学会、中国水产学会、中国园艺学会、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中国植物病理学会、中国植物保护学会、中国作物学会、中国热带作物学会、中国茶叶学会、中国草学会、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等14家全国学会协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