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秀新,果树学专家。男,1961年11月11日生,湖南宜章人,汉族。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民主同盟盟员。1981年湖南农业大学果树学专业毕业。1982-1987年华中农业大学果树学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博士学位。1987年12月留校任教,1992年晋升教授,1993年任博士生导师。1989-1996年3次到美国佛罗里达大学进行合作研究。1993-2002年,曾先后任华中农业大学园艺系主任、副校长,现任华中农业大学校长、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国家柑橘产业首席科学家,中国柑橘学会理事长,中国园艺学会副理事长,国际柑橘学会主席。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全国政协第九届、第十届委员。曾任武汉市科协副主席。
主要从事柑橘细胞工程技术与遗传改良研究。围绕柑橘育种中存在的多胚性干扰、许多品种雌和/或雄性不育导致杂交困难以及生殖周期长等问题,利用我国种质资源丰富的优势,采用细胞工程技术结合分子标记,在育种技术、材料创新、资源评价及品种推广应用等方面开展了20余年的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筛选和培育了多个柑橘品种,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200余篇,获国家专利1项,植物新品种权1项。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第三届中国青年科技奖。
荣获“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高校先进科技工作者”、“全国农业科技推广标兵”、“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湖北省“十大杰出青年”等荣誉称号。
200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把小小柑橘做成世界性产业
——记果树学专家邓秀新院士
在汉口北湖中百超市,两种个头相当、外表都非常光滑的脐橙甚为“耀眼”。它们并排放在一起,一个是赣南脐橙,一个是来自美国加利福尼亚的“新奇士”。很多市民都选购赣南脐橙,因为它便宜,每公斤价格不到6元,还很好吃,而后者却需要10元。
赣南脐橙是华中农业大学校长邓秀新带领的团队研究和推广的成果。
新中国第一个果树学博士
1961年,邓秀新出生于湖南省宜章县的一个小山村。山村农民的苦难生活给年少的邓秀新留下了深刻印象,聪明好学的他朦胧地产生了将来一定要为农民做点实事的想法。
20岁时,他从湖南农业大学园艺系果树学专业毕业。这一年他作出了人生重要的一个选择,报考原华中农学院研究生,并成功地成为我国柑橘研究泰斗章文才教授的学生。
邓秀新说,这个时候才是他整个事业的开始,因为“之前我并不太清楚自己该做什么”。
26岁时,他成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个果树学博士。31岁晋升为教授。34岁任华中农业大学副校长,7年后辞去副校长职务,受聘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07年,46岁的他当选华中农业大学校长,目前兼任国际柑橘学会主席、中国柑橘学会理事长等职。
1997年前,中国柑橘不为人关注。他的导师章文才到处栽种柑橘,为中国柑橘的发展种下了“种子”。1998年,章文才把中国柑橘学会会长的担子交给了自己的学生邓秀新。
邓秀新深感责任重大。那时他就有一个愿望,要让中国像美国一样,一年四季也都有新鲜柑橘,而且还是无籽品种。
打响中国“柑橘保卫战”
随着中国加入WTO,有着强大组织和市场推广能力的美国“新奇士”,1999年起开始大量向中国出口柑橘。缺乏组织的中国果农,如何才能把国外的柑橘挡在国门外?
心胸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邓秀新的目标是要把国外的水果挡在国门外。在他和其他专家的促动下,中国开始了“柑橘保卫战”,其思路是建基地“堵”住外国脐橙的大量进口。
因产量不高,价钱不好,病虫害多,1999年赣南柑橘面临是砍是留的问题。邓秀新走访了几个县的橘园后,向当地提出解决之道:新建果园和保留橘园并进,通过更新品种,配方施肥,有针对性地防治病虫害,提高产量和品质。从那时起,他们每年三五次来到赣南,走进农户橘园,手把手地教农民修剪、施肥、防治病虫害。2001年到2006年5年间,邓秀新19次到现场,培训当地农民30场次1万余人(次)。
几年后,赣南已经成为我国优质鲜脐橙的重要基地,随着更多幼年园投产,将达到设计规模年产300万吨。目前年产已达85万吨脐橙,主要供给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城市),并已开始批量出口港澳、东南亚等地,有效抵御了美国脐橙对我国柑橘产业的冲击。
当地农民因为种柑橘成百万富翁的不在少数。“几年前去赣南给农民讲课,很多人骑自行车来听课,后来,他们骑摩托车来听课,现在不少人开小车来听课。”每提起这事,邓秀新颇为欣慰。
老百姓对他也充满了感激。江西赣南流传着一句话,“我们可以不认识县太爷,但不能不认识邓教授,是他给我们带来了希望”。
他还立足国内,放眼世界,组织制定了新时期“三峡库区产业发展规划”和“国家优势产业带规划”,提出了“三峡库区以云阳为界,品种布局上,上游发展加工用甜橙品种为主,下游发展鲜食甜橙为主”等观点,为我省规划了建设200万亩面积的优质柑橘种植板块高效经济区。
他所做的三峡柑橘产业发展规划受到农业部、国务院三峡建设委员会的高度评价,目前这些规划正在实施。
据不完全统计:通过自己选育与引进相结合,几年来,邓秀新为柑橘主产区提供脐橙、柑橘、柚子等良种达60余个,无病毒种苗或接芽60余万株(个),培训干部2.5万人,农民9万余人。推广的品种已在湖北、江西、湖南等地产生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为了橘香中华,他倾注了自己的全部心血。
主办柑橘“学术奥运会”
自2001年起,我国进口脐橙开始逐步下滑,出口量却从2000年的18万吨达到目前的50多万吨,并以每年20-30%的速度增长。
现在只要与邓秀新见面,他都会搬箱橘子过来,与来宾一起分享自己培育和推广的柑橘品种。
邓秀新认为,柑橘产业的发展应有国际性视野,这不仅仅包括品种引进和专家交流,而且还要把柑橘研究做到在国际上有影响。
2001年之前,国际英文学术杂志上看不到中国果树学者的研究成果。现在,中国学者的科研论文数量已在世界上排名第五,“估计再过两年,将进入第三”。
2000年至2006年期间,中国学者在国际上发表的柑橘论文总量中,约24%来自华中农业大学,而邓秀新的论文发表数量在国际同行中最多。
邓秀新很自豪地说,20世纪,我国柑橘是在封闭的环境下发展起来的,现在中国柑橘走出去了。据其介绍,新世纪以来,国家在柑橘上投入的科研经费超过1个亿,比过去51年的总和还要多。
目前中国的柑橘已引起国外同行的注意。韩国某著名电视台特意做了一个中国柑橘崛起的电视片,为这事,他们不久前专程到华中农业大学采访。
由于邓秀新等中国学者在果树学科的成就,2008年10月,4年一届的国际柑橘大会将首次走入中国,并且在武汉举行第11届大会,华中农业大学承办这次柑橘“学术奥运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