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浩波,男,汉族,1963年5月生,安徽太湖人,中国共产党党员。1988年在原武汉工业大学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本科毕业,先后获学士学位、硕士学位,2001年在武汉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1988年6月分配到原武汉水利电力学院(现武汉大学)任教。现任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环境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长期从事固体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在固体废弃物组成、结构和性能的基础研究、固体废弃物活化、固体废弃物(包括土壤) 常温固化及综合利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科研成果。近10年来主持并承担数十项国家攻关项目、省部级科研项目,特别是在“燃煤锅炉液态渣组成、结构、性能及综合利用”课题中,提出了液态渣的三层次模型和液态渣中增钙不是越高越好而是有一合理增钙范围等新见解,经专家评审后,一致认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早强粉煤灰水泥的研制”中,提出了生产灰渣水泥的最佳熟料矿物质组成; 在华中电网局重点项目“高活性粉煤灰水泥混合材”中,提出了简单实用的粉煤灰活化的技术,经会议鉴定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开发推广HAS土壤固化剂等十余项应用新技术,利用工业废渣100万吨以上,直接经济效益达到1亿元以上。
先后在美国《Cement and Concrete Research》,比利时《Silicates Industrials》,国内《硅酸盐学报》、《环境工程》、《新材料新工艺》等发表论文50余篇,多篇被SCI、EI收录。获国家电力公司科技进步三等奖、湖北省技术发明二等奖、中国专利优秀奖。
先后获第二届湖北省青年科技奖、第五届中国青年科技奖、被授予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入选湖北省“111”人才工程、湖北省高层次人才工程。
环保科技事业的弄潮儿
——记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副院长侯浩波教授
1998年12月,在全国江河堤防建设会上,一种新材料——HAS固化剂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温家宝,水利部、科技部等八个部委、十五个省市的领导实地考察了HAS固化剂的应用施工现场,并给予了高度评价。这项后来被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中伟教授和刘鸿亮教授称为“在工业废渣和环境保护方面创新”的材料的发明者便是现任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侯浩波同志。
执着追求 科技创新
1981年9月,侯浩波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原武汉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专业。进入大学,良好的学习环境使他如鱼得水,他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吮吸着知识的营养。大学毕业时,按照当时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他家庭的实际情况,他本应该找个工作挣钱,但本科四年的学习使他对科学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义无反顾地报考了我国材料科学界泰斗、原武汉工业大学校长袁润章先生的研究生。
研究生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原武汉水利电力学院环境工程教研室工作,选择了固体废弃物资源化作为自己毕生的研究方向。这在当时是需要很大勇气的。因为80年代末期,我国经济还处在起步阶段,固体废弃物特别是工业废渣所造成的环境问题还没到引起社会关注的程度,而他研究生期间所就读的无机及非金属材料专业作为国家建设所需的紧俏学科正处于如日中天的程度,当时就有人声称:“侯浩波是从一个金字塔跑到了垃圾堆。”对于这一点,侯浩波有自己的看法,他觉得,“一个方向值不值得去追求,不是看它现在有多么热门,而是看它是否有发展的潜力,能够把自己的聪明才智贡献给自己选定的事业并和它一起成长是人生最幸福的事情。” 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创业之初,百废待兴。为了添置科学实验必备的仪器,他四处张罗,学校科技处、设备处的大门都被他跑破了,大热天还骑着一辆三轮车把设备往实验室运;缺少技术资料,他便利用一切机会去讨、去要、去收集,有一回到外地出差,他打听到当地书店有一本他找寻多日的技术参考书,等办完了公事,便急忙赶去书店购买,后来差点误了回武汉的火车;课题最紧张的时候,他天天泡在实验室里,周而复始地进行各种测试工作,根 本无暇照顾自己的家庭和孩子,有次竟然一个多月没有回家,等爱人在实验室找到他时,他正和几个研究生一起整理数据……
命运从来就不会亏待这样为事业执着追求的人。多年以来,侯浩波主持并承担了数十项国家攻关项目、省部级重点项目。他作为武汉大学创新 学科——环境工程的学术带头人带领武汉大学固体废物资源化课题组开展了“高活性粉煤灰水泥混合材料”的研制。他们借助现代测试手段, 如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分析等对全国二十多个产地十几种工业废渣的结构特性、化学组成、物理性能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粉煤灰产生活性 的三个基本条件,确定了低温浸泡和半干法两种简单实用的处理方法。然后,他们历经100多次实验,通过对300多组实验数据的分析归纳,确 定了两种活化处理方法的工艺流程和工艺参数,并研制出了高效的粉煤灰活性催化剂,进而将活化处理和催化处理超叠效应相结合研制出了高 活性粉煤灰水泥混合材料。这一新材料经湖北省建材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检验和工程实例试用,其性能优于粒化高炉矿渣,不仅解决了困扰 我国工程界数十年的粉煤灰水泥早强低的问题,而且与现有生产水平相比较,生产同标号水泥,粉煤灰的掺量可提高到20%以上。该项科研成果 1997年11月通过有关部门的鉴定,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同年被列入湖北省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项目。现已在湖北谷城水泥厂、山西朔州水泥 厂、河北香河水泥厂投入实施应用,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此外,他完成的“粉煤锅炉液态渣组成、结构、性能及综合利用”课 题,主持完成的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早强粉煤灰水泥的研制”,武汉市科委重点项目“管涌堵漏新材料开发研究”,国家电力公司重大 科技项目“储灰场灰水渗漏特性及防治研究”等项目科研成果,经鉴定均达国际先进水平。
丰富的科研成果使侯浩波几乎成了环境工程系的“获奖专业户”:1995年获湖北省青年科技奖,1996年获中国青年科技奖,1997年入选湖北省“科技精英”,1998年入选湖北省“111”人才工程……
产业推广 造福社会
高技术实现产业化是高技术发展的最终归属。科技创新规律决定了只有完成从基础研究、高技术研发到产品化、工程化,科技创新价值才能真正实现。
作为一名学者,侯浩波并不仅仅专著于学术理论的研究,更重视科研成果的产品化、工程化。
侯浩波经过长期的实验研究和工程实践,以工业废渣(85%以上)为主要原料,发明了一种高强耐水的胶凝材料——HAS固化剂,并获得国家专利(专利号CL98113594.3)。这种产品可在常温下固化粉煤灰等各种工业废渣、工业尾矿、城市垃圾、土壤等,可广泛应用于道路工程、水利水电工程、基础处理工程、墙体材料等领域。与传统水泥固化相比,在同等条件下,同龄期固化体的强度可提高100%,渗透性可降低2个数量级,抗冻性可达300—1000次冻融循环,抗化学腐蚀性强,干缩小,耐磨性好,工程应用可降低工程造价20%以上。中央电视台、湖北电视台、《光明日报》、《科技日报》、《湖北日报》、《中国水力报》、《华中电力报》等媒体对HAS固化剂都作过专题报道。1998年长江抗洪时被列入水利部江河堤防6 项新技术之一,在同年召开的全国江河堤防建设会上,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温家宝等领导同志现场查看了这种新产品的应用施工现场,并给予了 高度评价。从1998年至今,HAS固化剂先后在山西、湖北、浙江、山东、内蒙、吉林等省投入大工业生产,并在几十项大型工程中投入应用,累计 利用固体废弃物100万吨以上, 新增产值6300万元,直接经济效益达到一亿元以上。
在新产品发明的基础上,侯浩波融会水工结构、土力学、材料科学、环境工程等几个学科知识,开发了“利用HAS固化剂技术固化粉煤灰筑坝”技术。该技术利用HAS固化剂直接固化灰场原状粉煤灰作为灰坝筑坝材料,掺3%—5%的HAS固化剂固化的粉煤灰性能优于掺10%水泥固化的粉煤灰的 性能,而成本却仅为水泥固化的50%,低于取土运土的费用。这样既大量利用了粉煤灰,又不因取土筑坝破坏农田,为活电厂灰场筑坝提供了一种新材料、新技术。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张勇传教授和刘广润教授认为“该技术紧密结合工程实践,多学科联合攻关,成功解决了常温固 化土体(粉煤灰)的技术问题和经济问题,在技术上有较大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