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顺齐,男,汉族,1966年3月生,湖北红安人,中国共产党党员。1985 年西安工业学院精密机械专业毕业,获工学学士;1988年西北纺织学院纺织机械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同年4月分配到武汉科技学院任教。1992年被国家公派俄罗斯伊万诺沃纺织大学攻读机械工程博士学位,1995年获工学博士学位。现任武汉科技学院机电工程学院院长、教授,兼任湖北省数字化纺织装备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湖北纺织机电研究开发中心主任。
长期从事机电一体化、新型纺织机械、纱线力学等领域的研究和开发工作。主持和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湖北省及武汉市科技攻关项目10余项,发明了新型加捻方法及其技术,研制成功了高倍捻线机,获国内外专利7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被EI、ISTP收录10篇,出版专著1部。获得湖北省2003年、2000年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各1项;获武汉市首届十大专利发明人提名奖、中国纺织工业协会香港桑麻基金科技二等奖。
曾荣获钱之光科技教育奖;被授予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湖北省优秀共产党员、武汉优秀青年、武汉市新长征突击手荣誉称号。
身体力行的学科带头人
——记武汉科技学院梅顺齐教授
1988年研究生毕业以后,梅顺齐就来到武汉科技学院。1992至1995年组织派遣他到俄罗斯留学。在俄罗斯伊万诺沃纺织大学,他刻苦学习,很快就适应了国外环境,顺利闯过语言关。在他刻苦钻研、顽强拼搏下,提前完成了博士论文,以优异成绩通过博士论文答辩,获得博士学位,受到俄罗斯校方领导、导师和众多老师的一致好评,为中国留学生增了光,在俄罗斯校方领导和老师中传为佳话。
有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
作为学术带头人和机电工程学院院长,在繁重的行政管理工作之余,他始终不忘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的使命,身体力行,以忘我的精神投入到科技攻关和学术研究工作中。
他长期从事新型纺织机械、纱线力学、机电一体化等领域的研究和开发工作。主持和参与完成了国家自然基金、省自然基金及武汉市科技攻关项目多项。其中,他主持完成的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新型加捻机理研究及应用”,研究发明了高倍加捻机理及技术,经专家鉴定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该技术可以用于纺织纱线的三倍、四倍、五倍加捻,是对纱线进行深加工、提高其质量档次和附加值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跨越式进步的新技术,将对我国纺织产品结构优化升级及纺织机械工业的发展产生巨大推动作用。项目研制的高倍捻机WJ400被评为2000年度国家重点新产品,项目成果荣获2003年度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4年获香港桑麻基金会科技二等奖, 梅顺齐因此还受到中央、省委、省政府领导的接见。
作为主要研究人员之一,他还完成了武汉市攻关项目“冷轧堆设备成套技术开发”,经专家鉴定,居国内领先水平,并荣获2000年度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完成的省教学研究成果“机械专业计算机辅助课程设计系统”,经省教委专家鉴定,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并荣获2001年度湖北省优秀教研成果三等奖。目前,他带领团队承担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科技部、教育部、省市科技项目多项。
他潜心发明创造,作出了突出的成绩,至今已获得授权的国内外国家专利7项。其专利多数已成功实施,产生很好的综合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由于其突出的贡献,2003年荣获武汉市首届十大专利发明人提名奖。
梅顺齐和他的团队长期攻关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在中南地区乃至全国具有较大的学术和行业影响,他领导的纺织机械及其自动化、纺织CAD/CAM两学科1999年被评为湖北省优势特色学科, 2000年经省科技厅批准成立了依托武汉科技学院的省级研究开发机构:湖北纺织机电研究开发中心,他兼任该中心主任;2004年,领导建设湖北省数字化纺织设备重点实验室,已获重大进展。
他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共有7篇第一作者论文获省、市优秀学术论文奖;专著《纱线织物力学及其应用》正式出版。他是多家学术期刊的编委或审稿人,是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湖北省机械工程学会理事,中国纺织工程学会、中国生物物理学会、武汉地区归国博士联谊会的会员,是湖北省科技奖、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的评审专家。
开拓进取的学科带头人
1999年梅顺齐走上机电工程系主任(现机电工程学院院长)的岗位。几年来,他团结班子成员和广大教职员工,艰苦奋战,锐意开拓,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诸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绩。他十分重视人才队伍建设,近几年来,引进和培养了十多名教授、博士,这在同类院校中是难能可贵的。每引进一名人才,他都想方设法为其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帮助其很快打开教学科研工作的局面。一次,为引进一名教授,他主动打电话联系几十次,还亲自坐长途汽车往返十几个小时去其原单位拜访邀请,该教授为其求贤若渴的精神所感动,最后毅然投身到这里。现在该系师资队伍有了很大的改变,是全校公认的师资队伍最强最有活力的院系之一。
在学科建设特别是研究生点的建设中,梅顺齐呕心沥血,组织学术骨干认真研讨学习,找出自身的特色和差距,制订并组织实施建设规划和方针,有些重要材料亲自撰写、把关,经常不分节假日,工作至深夜凌晨。在实验室的建设改造中,几个月的双休日、整个暑假几乎都泡在施工现场。经过努力,该系机械设计制造学科成为湖北省重点学科,2001年通过了省学位办、省教育厅组织的专家验收,并获得较高的评价;有两个学科1999年被评为湖北省优势特色学科领域;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电子工程两个研究生学科以较好的成绩通过了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省学位办组织的专家评审,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实现了学校和该系学科建设的历史性突破。接着,他又组织力量再接再厉,又有两个硕士学科通过了省学位办组织的专家评审,被列为省硕士学科立项建设点;作为学校的重大学科建设项目,他正领导现代纺织机械数字化设计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向建成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省级重点实验室的目标迈进。
梅顺齐组织教师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探索学研产相结合的新路。先后同企业合作建立了电脑绣花研究实验室、新型加捻技术研究实验室、针织数字化技术研究实验室等。通过建设使得教学科研的环境和条件有了根本的改善,科研、教研工作有了长足的进步,成果逐年大幅度递增,现在该学院已形成了团结协作积极向上的良好学术氛围。
他主持机电学院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工作,取得显著成绩。近几年来,共新上四个本科专业,现该学院拥有六个本科专业,每年招生500余人。他一方面注重新专业建设,一方面对原有专业加强改造。为进一步加强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他积极寻求学校和政府主管部门的支持,经有关政府部门批准,先后成立了三个专业技能实践培训点,同北航海尔 公司合作建立了现代制造技术研发与培训基地等,并面向学生和社会开展数控工艺员等四个高新技术技能的实践培训工作。这些措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近几年来,该学院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取得喜人成绩,学生在各类大赛中屡屡取得好成绩,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和科技作品大赛中获得全国银奖2项,全国铜奖4项,省级奖多项;近年来组织大学生参加全国、湖北省以及中南地区大学生机械创新大赛,多次获得一、二等奖和优秀组织奖,团体成绩名列前茅;该系毕业生的考研升学率在全校始终名列前茅。这些受到了学生、家长和社会的欢迎,使得这些专业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都在95%以上,有的达到100%。
群众和党员的楷模
梅顺齐努力实践教书育人,关心学生的全面成长,他将自己所学和研究心得,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诲人不倦。他还积极关心、指导大学生科技活动,为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亲自作了大量富有成效的探索。2000年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获得全国银奖,湖北省一等奖,为我省高校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事业增了光,近年来指导的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