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安心、更放心、更舒心、更有尊严,是构成我们幸福生活的要素。2011-2015年,大武汉前行的道路机遇多多,但仍有许多难题需要我们去解答:城市国际化水平不高、市民幸福感有待提高、城市管理还不够精细……但,只要我们对武汉这座城市充满感情,充满责任,充满信心,真抓实干,这些都不是问题!
“突出创新驱动、跨越发展,……增强中心城市功能,提高市民生活幸福指数,实现在中部地区率先崛起。”昨日,代理市长唐良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描绘了武汉未来五年的蓝图,这也是我们武汉人的共同心愿,需要你我共同去书写。
武汉将迈入万亿元俱乐部
到“十二五”末,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万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万元,财政收入超过2500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超过960亿元。
实施“工业倍增计划”,建成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中心。工业投资五年累计超过8000亿元。2015年,工业总产值达到15000亿元。2015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7500亿元。
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达到5200亿元以上。基本建成国际国内旅游重要目的地和集散地。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进入5A景区行列。打造大黄鹤楼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全面实施“光城计划”,建成无线城市,基本实现“三网融合”。实施物联网示范工程,实现车联网全覆盖。推广普及“武汉通”,推动电子病历与医疗保险相衔接。实现90%以上的政府行政许可网上办理。
建成世界一流的科技园区
加快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初步建成世界一流的科技园区。深化科技创新改革试点,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的体制机制。聚集一批优秀创新人才、创新型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知名品牌、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建成一批“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科技研发机构,在一些重点行业和优势产业主导制定一批国家和国际标准。全社会研究开发费用(R&D)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以上,全市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
突破性发展民营经济。到“十二五”末,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5%以上。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12%,外贸出口额年均增长15%。
城市空气优良天数超310天
突破性发展循环经济,形成具有武汉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提升各类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新创建一批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和清洁生产示范企业。积极发展循环农业。
“大东湖”生态水网等水生态修复主体工程基本完成。实现中心城区40个湖泊“一湖一景”。中心城区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3%以上。远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5%以上。城市空气环境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10天以上。
大力发展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绿色照明。建立绿色产品标志制度。推进流通服务行业节能减排。深入开展“两型”机关、学校、社区、村镇、家庭创建活动,“两型”生活方式得到普遍推广。形成有利于促进“两型社会”建设的体制机制。完善项目准入和落后产能退出机制等。
打造中部地区“水上门户”
武汉与全国主要大城市之间实现高速铁路直接相连,成为全国高铁客运专线网的主要枢纽城市。以武汉为中心,1小时左右到达省内各主要城市,2小时到达郑州、合肥、长沙等中部城市,3-4小时到达北京、上海、广州、重庆等国内主要大城市。
建成长江中游航运中心。2015年,武汉新港货物吞吐能力突破2亿吨,集装箱吞吐能力达到260万标箱,成为中部地区“水上门户”。公路网密度达到每百平方公里160公里以上,高速公路网密度达到每百平方公里8公里以上。
提高航空运输能力,成为辐射全国、面向国际的大型航空枢纽和航空物流中心。天河机场第三航站楼、第二跑道建成投入使用,打造国内枢纽机场和重要的国际空港。2015年,旅客吞吐能力达到3800万人次,货邮吞吐能力超过44万吨。
市民公交出行率达到40%
从2012年起,每年通车一条新地铁。到2015年,6条地铁线建成通车。主城区轨道交通通车里程达到140公里,各远城区与主城区基本实现轨道交通相连。
基本形成城市环线、快速路网和微循环系统。畅通一环、建成二环、完善三环、建设四环。2015年,主城区等级道路长度达到2431公里,二环以内点到点车行时间基本不超过30分钟。
建成二七长江大桥、鹦鹉洲长江大桥和江汉六桥,开工建设杨泗港长江大桥、三阳路长江隧道、江汉七桥,加快轨道交通过长江、过汉江工程建设。到2015年,主城区建设和形成12条过长江通道、10条过汉江通道。
完善公交客运体系,提高公交出行率。初步形成以快速公交为骨干,常规公交为基础,出租车、轮渡、公共自行车等多种方式协调发展的公共交通体系。公交出行率达到40%。加强中心城区公共停车场建设。构建智能化交通管理系统,合理调节交通需求。
主城区控制在三环线内
构建“1+6”城市格局。主城区建设基本控制在三环线以内,6个远城区各集中规划建设一座中等城市规模的新城。主城区重点沿“两江四岸”开发建设,远城区重点沿轨道交通、快速路开发建设。主城和新城之间形成绿色生态廊道和开敞空间。
全面完成二环以内“城中村”改造、中心城区危房和棚户区改造,加快推进二环以外“城中村”改造。打造汉口老租界、武昌古城等一批历史文化风貌区。
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
加快远城区新型工业化步伐,形成以工业为主的经济结构。2015年,远城区工业总产值达到7000亿元,占全市的比重提高到46%以上。
建设100万亩蔬菜基地。优势特色农产品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提高到85%。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达到2000亿元,年均增长16.1%。农业产业化农户覆盖率提高到70%。
调整优化城镇布局,优先发展重点中心镇,集中打造一批特色小城镇,加快新农村示范片建设。鼓励农村劳动力就近有序向城镇转移。2015年,全市城镇化水平达到77%。
让市民幸福享受品质生活
全市城镇新增就业7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建设和筹措保障性住房1000万平方米以上,改善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居住条件。
学前教育3年毛入园率达到85%以上;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8%;优质高中在校生所占比例达到80%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0%以上。基本建立全民医疗保障体系、基本药物供应保障体系、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目标。建成中部医疗服务中心。
提升市民生活品质,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安心、更放心、更舒心、更有尊严。加强城市综合管理,不断优化城市环境,努力塑造整洁、有序、文明的城市新形象。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机制。强化城市运行安全。努力打造“平安武汉”,增强市民安全感。
与圈内城市社会资源共享
武汉至圈内城市高速公路网基本建成,4条城际铁路投入运行,形成一体化综合交通网络。加强圈内城市产业分工合作,初步形成产业双向有序转移、产业链完备的一体化产业体系。促进圈内城市要素自由流动,基本形成一体化金融、商品、技术、劳动力和旅游市场体系。
与圈内城市实现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资源共享。加强与圈内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合作,跨区域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协作机制基本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