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企业领跑的“利器”
市科协网讯 本报讯(记者 邓婉君 通讯员 宋卫华)历时9个多月的全国“讲理想、比贡献”活动(下称“讲、比”活动)评选表彰工作圆满落下帷幕,《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社记者从北京来汉,采访了武汉“讲、比”活动优秀集体与个人,就企业科技创新、管理创新深入交流。
集体力量创新能量更大
武昌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下称“武船”)荣获先进集体,采访中,武船的一线技术人员也多次提到集体力量的创新能产生更大的能量。
武船船舶工程公司工艺技术所所长黄伊莎介绍,2014年,技术所12名工艺员利用晚上、周末与工人交流,收集资料汇编,请专家评审,做出了“82份作业指导书”,使每个工人在工位上就能看到对应的“作业指导书”,解决了口口相传造成的误解。黄伊莎说,2015年他们将进一步深入扩充作业指导书,更新换代,做到可靠、实用。
创新要经得住市场检验
“不经市场检验的创新没有生命力。”中冶南方(武汉)自动化有限公司(下称“中冶南方自动化”)总经理王胜勇说,创新要解决应用。
王胜勇鼓励员工研发、创新、做精,创新不怕失败,只怕标准低。2014年“讲、比”活动中,王胜勇被评为创新标兵,他介绍,过去,“拿来主义”让我们发展得很快,也因此忽略了基础创新,现在,是时候回过头,把落下的补上了,中冶南方自动化将聚焦主业,进一步将产品做精做强。
为人才做好“保姆式”服务
武汉三新材料孵化器有限公司是湖北省最早晋升国家级的孵化器之一,是硚口区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很多个武汉第一:第一个专利孵化器,第一个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共同建设的孵化器,第一家设立科技担保平台的孵化器,第一家将标准化引入到孵化服务中的孵化器。
硚口区科技局副调研员艾青说,为创新服务,需要持之以恒、深入体验、积累技能。孵化器的产品就是企业,要为专业人才、创业人才提供“保姆式”服务,将服务做精细,做人才的“贴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