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科协

一线传真

黄陂区“科普助推都市农业”创品牌

发布日期:2011/6/9 8:52:38      来源:黄陂区科协 责编 胡维娜 潘菁伶      作者:editor
字体显示:【大】  【中】  【小】
    

    市科协网讯  2007年,市财政局、市科协联合在全市开展科普助推都市农业行动计划以来,黄陂区按照实施此项计划的总体要求,认真积极组织项目申报工作。本着广泛、有代表性、有辐射性的原则,严格按市里文件要求,进行甄别和筛选,以2:1比例录入项目库,组织材料上报。四年来,已成功申报国家级科普示范基地1个、省级2个、市级17个、市级科技致富带头人13人。
    科普助推都市农业行动计划实施以来,已日益成为区科协的一个品牌和工作的抓手,它不仅提升了区科协的地位和影响力,更主要的在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促进了示范基地做大做强
    科普助推都市农业使各个基地进一步看到了希望,进一步感受到了上级部门对农业这个弱势产业的关心和支持,增强了基地发展壮大的信心和决心,几年来,一批被确立为科普示范的基地不断发展壮大。比如,木兰小泉山肉牛养殖基地,2007年被市财政局、市科协授予科普示范基地,使基地发展信心得到了提升,四年多来,基地以当初进退两难的状况发展到现在拥有3200平方米的肉牛养殖试验场房、1500平方米标准现代化牛肉综合加工厂,年存出栏高档品种肉牛1500余头,并带动、引导、扶持周边十多个县、市、区6000余户农户养殖肉牛。同时,基地还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开发有机绿茶、优质板栗、新型牧草、精养鱼池500余亩,基地年创综合收入8000万元。基地法人代表陈县华2009年被评为“武汉市十佳创业人物”,授予武汉市“五一劳动奖章”。
    带动了全区基地的蓬勃发展
    科普助推都市农业项目的实施,建设和完善了示范基地的科普及培训设施,提升了示范基地的服务能力,扩大了示范基地的知名度,使示范基地不断发展壮大,促使其它基地积极向示范基地靠拢,增加科普投入,目前全区已初步具备示范作用的基地发展到40余个,涵盖种植业、养殖业等各个领域。
    引领农户走科技致富之路
    科普示范基地通过“基地+农户”的模式,基地以科技为支撑,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给农户带来了市场信息,降低了种养风险,解决了后顾之忧,全区依托示范基地,发展种养殖户2.3万户,户平增收万余元。
普及推广了农业科技知识
    科普助推都市农业行动计划的实施,为新形势下农村科普工作的开展搭建了一个新的有效平台,示范基地通过“看得见、摸得着”的形式,发挥了独具特色的引导作用,同时,示范基地用项目资金购置科普设施,提高了科普服务能力,加大了“请进来,走出去”的力度。据统计,各示范基地聘请知名学者、专家、教授讲座100场(次),组织农民外出学习参观1000人(次),开展各类培训350期,培训农民2.6万余人(次),免费发放科技资料3.2万余册,推广农村实用新技术、新品种10余项。
    激发了示范基地的社会责任感和投身科普工作的热情
    科普助推都市农业项目是科协部门和各个示范基地的桥梁和纽带,项目的实施进一步加深彼此之间的感情,使各个示范基地进一步了解了科普工作的重要性以及做好科普工作的重大意义。几年来,示范基地积极配合区科协做好“百万市民学科学”、“科技活动周”、“科普活动日”、“科技三下乡”、“百村万户科普行动”等各个活动,进一步增强了科协的感召力和凝聚力。英才生态农业科普示范基地是集种植、养殖于一体的基地,基地年出栏肉鸡近百万只,水果30万公斤,水产品12万公斤,年产值1100万元。通过助推项目的实施,基地提高了知名度,增强了社会责任感,主动举办各类培训班,并接受青少年实习体验。几年来,配合“科技活动周”等重大科普活动,共举办各类培训班20余次,培训农民1500人(次),接受青少年实习体验1万人(次)。基地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得到了同步发展。
    科普助推都市农业行动计划是一项利民、利企业、利单位的好事,项目经费虽然不多,但确实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效用,实施几年来,取得的成效是明显的、有目共睹的,得到了广大基地的普遍欢迎和大力赞许。

 

Copyright © 武汉市科学技术协会 地址:武汉市江岸区赵家条144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202002213号    ICP备案号: 鄂ICP备19013409号

邮编:430010 电话:(027)65692271 传真:(027)65692036 网站编辑部:(027)82842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