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市属学会、协会、研究会,各区科协,各高校科协,企业科协,机关各部室,各直属单位:
2016年3月22日
在武汉市科协八届五次全委(扩大)会议上的
工 作 报 告
武汉市科协主席 李德仁
(2016年3月20日)
各位委员:
现在,我受市科协八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托,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以审议,并请应邀列席的同志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关于2015年的主要工作
2015年,在中国科协、省科协正确指导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市科协围绕全市中心工作,团结动员广大科技工作者,深入开展学术交流、科学普及、决策咨询、人才服务、组织建设等各项工作,不断促进科协事业全面发展,较好完成了全年的目标任务,为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和国家中心城市、复兴大武汉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以提升学术交流质量为关键,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有新作为
聚焦科技前沿动态、学科交叉和科技创新中的重大问题,开展学术交流活动,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及人才成长。全年共组织学术交流活动200余场次,参加活动的科技工作者万余人次。其中举办新学说新观点沙龙7期,青年科学家论坛7期,综合交叉学术交流活动10场,前沿高端学术交流活动15场。认真组织协调,圆满完成了第18届中日韩工程院圆桌会议暨先进制造国际研讨会的相关工作,省委书记李鸿忠亲切接见三国工程院院士并与他们会谈,会议组织工作得到三国工程院的高度评价。成功举办2015医学前沿论坛暨第六届中国妇儿健康发展促进高峰论坛和第六届全国肝胆胰疾病暨感染性疾病防治高峰论坛,促进了中国妇儿健康和谐发展和武汉中部医疗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工作。
围绕工业强市计划,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助力工程。始终坚持以项目为纽带,组织完成了5家院士专家工作站的筹建,目前全市累计建站22家。一批著名院士团队进入我市重点科研企业和科研院所,实现了高端科技资源、创新成果与武汉市经济科技发展深度对接。搭建平台组织院士企业行,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尧学来汉指导并为企业发展“献计支招”。组织新天达美院士工作站专家赴宁夏开展水环境处理新技术推荐交流活动,开辟了院士专家工作站在服务企业发展,引进资金人才和扩大交流上探索的新渠道和新途径。
二、以推进科普信息化为龙头,全面提升公民科学素质有新发展
实施“互联网+”战略,加大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力度,打造了微信平台“科技大武汉”,成功入驻“科普中国”微平台,成为湖北地区唯一一个在中国科协“科普中国”聚合平台上的专业机构。成功上线“江城科普”微网站,同时在手机报、APP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等基础上,创新科普信息化产品,让科普工作通过互联网进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素质纲要》为主线,主题科普活动影响广泛。围绕“万众创新·拥抱智慧生活”主题,成功举办武汉市全国科普日活动,科普日期间,我市共举办各类科普活动500余项、科普报告会280场次;以院士专家进校园为重点,面向社区、机关和企业开展科普演讲活动159场,受益公众达数万人次;举办各类科普展览、咨询活动近200场,展出各种科普挂图近10万张、展板3000余块,发放各种科普图书、资料20余万份,参与公众数逾百万人次。开展百万市民学科学——“我的科学梦”青少年科普征文、主题科普知识竞答活动,共收到征文2万余份、竞答卡20余万份。联合市教育局、环保局等单位举办了第30届全国青少年创新大赛武汉选拔赛等11项科技竞赛,吸引全市7万余名中小学生参与。联合长江日报集团主办第31届楚才杯作文竞赛,继续设立科普科幻类选题。联合市教育局继续举办青少年科普国际夏令营活动,组织科普科技竞赛获奖学生赴瑞士、法国开展学习交流。大力推进全国科普示范区创建,科普助推项目稳步实施。11个区荣获湖北省科普示范区称号,7个区被命名为全国科普示范区。联合市财政年投入700万元组织实施武汉市科普助推行动计划,共评选出科普示范社区60个、示范单位(基地)40个、示范企业8个,为基层争取到国家和省专项资金330万元。
加强科普教育基地的管理与发展,充分发挥武汉科技馆科普主阵地作用。核准并命名武汉科技馆等66个单位为“2016-2020年武汉市科普教育基地”。科普大学建设稳步推进,总校设在市科协,由中科院院士叶朝辉任名誉校长,全市13个分校、32个示范教学点发展良好,武汉社区科普大学品牌初步形成。12月28日,历时五年,投资5亿多元的武汉科技馆新馆正式开馆,并免费向公众开放,开馆至今两个多月接待观众40余万人次,已经成为武汉最亮丽的旅游景点之一,受到社会广泛关注。武汉科技馆老馆全年接待公众逾30万人次,目前正在进行新的定位和改造。圆满完成了“科技梦·中国梦”——中国现代科学家主题展的组织工作,中国科协专门致函感谢。
三、以武汉经济社会发展关键问题为重点,服务领导决策有新成效
加强新型科技智库建设,围绕健全决策咨询工作体制机制、加强资源整合与智慧集成、提高决策咨询成果质量、培育决策咨询品牌、扩大决策咨询社会影响力等开展工作,初步建成了一个科技特点突出、科协特色鲜明、资源共建共享、有一定社会影响、决策部门日渐认同的新型科技智库。面向决策中枢做好高水平决策咨询,面向学会、高校、科研院所开展调研课题研究,面向广大科技工作者广泛征集建议,面向重点单位开展科技思想库子库建设,面向社会智库积极参与合作、交流与共享,面向人大、政协“两委”努力积聚智慧,面向科协工作者开展科协工作理论研究,面向基层组织做好站点建设,面向决策咨询人员加强培训交流。
依托院士中心协助市政府组织了“武汉制造2025发展战略”、“武汉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中国内陆(湖北武汉)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的研究报告”等涉及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重大决策问题的院士专家咨询论证活动。邀请9位在汉院士出席武汉市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动员大会,李德仁院士做大会报告。为政府决策提供了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实践性的依据,市领导出席活动并给予高度评价,武汉市的院士专家咨询论证活动形成品牌。
全年立项开展了10项决策咨询课题研究,形成了10篇高质量的研究报告和30余篇决策咨询建议。通过《院士专家建议》和《科技工作者建议》等专刊及时向中国科协、省科协和市委、市政府领导报送决策咨询成果,不断推动研究成果进入政府决策程序。2015年,10多篇决策咨询成果分别获得了市委书记阮成发、市长万勇等市领导的批示。武汉市科协的国家级科技创新智库建设在全国位居前列。
四、以加强科协自身建设为抓手,服务科技工作者有新局面
把发现、凝聚、举荐、用好、服务人才作为工作的重点,继续联合市委组织部、市人社局开展选拔武汉市优秀科技工作者活动,一批优秀科技工作者在选拔中脱颖而出。全年推荐优秀科技人才10余人次,其中2人参评中国青年科技奖,1人被评为湖北省“三八红旗手”,1人被评为武汉市“三八红旗手标兵”,3人被评为武汉市“三八红旗手”。做好院士的宣传工作,与武汉教育电视台联合启动了《江城院士风采》的摄制工作,深度报道了黄旭华、李德仁、朱英国、殷鸿福等在汉院士的成长经历、科技成就、治学精神和社会责任等等,为武汉城市发展留下一份珍贵的声像资料,展现了在汉院士勇攀科学高峰、立志报效祖国的精神风貌,增进了公众对院士了解和尊敬,深受社会各界特别是教育工作者和学生们的欢迎和好评。黄旭华院士专辑获湖北新闻奖电视社教类一等奖,朱英国院士专辑获中国教育电视节目一等奖。做好院士的联系服务工作,邀请市领导走访慰问了20多位在汉院士。组织在汉院士参观第十届中国(武汉)国际园林博览会,参加武汉科技馆新馆开馆仪式并参观新馆。圆满完成了中国工程院、市委、市政府交办的6批共40名中外院士专家接待(邀请)任务,受到中国工程院和院士们的好评。
在加强科协自身建设方面,按照省市要求,扎实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针对8个突出问题,开展专项整改。认真履行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从严治党要求,加大从严治党、执纪查处力度,取得显著成效。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干部满意度大幅度提高,机关作风和政治生态明显好转。全面做好“三万”活动、“精准扶贫”等工作,机关自身建设取得新突破,连续多年保持市级文明单位、市绩效考评先进单位、市党建工作先进单位、市社会管理综合治理优胜单位、档案管理省特级单位等荣誉称号。
关于2016年的工作安排
2016年,市科协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紧紧围绕中央和省委党的群团工作会议要求和武汉市中心工作,保持和增强科协的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建好科技工作者之家,最大限度地把全市科技工作者团结在党和政府周围,坚持创新和改革发展理念,组织动员广大科技工作者投身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为实现我市“十三五”良好开局作出积极贡献。
一、深化科协系统改革
坚持把中央、省委党的群团工作会议精神作为新时期推动科协事业发展的行动指南,找准科协事业转型升级的努力方向,努力推进改革创新。积极找准科协组织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大局中的位置,准确把握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的要求,根据中国科协《科协系统深化改革实施方案》和市委统一部署,推动科协系统的全面改革。统筹谋划“十三五”期间科协事业发展,制定好《武汉市科协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推进科协事业向更高的发展平台迈进。
二、推进学会提能创新
引导、支持学会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在政社分开,民主治理,依法自治等方面改革创新,依法依规治会。办好“武汉市第七届科学年会”,打造一批示范性品牌学术会议,凝炼学术交流成果,增强学术交流的实效性和吸引力。加强与国外、港澳台地区科技团体的联系,支持学会在汉举办或承办国际学术活动,扩大我市在国际科技界的影响。配合政府职能转变需要,稳妥有序推进所属学会承接政府转移职能工作。继续实施学会能力提升专项,加强优秀科技社团综合能力建设,打造更多社会信誉好、发展能力强、学术水平高、服务成效显著、内部管理规范、市场竞争力强的示范学会。
三、实施创新驱动助力工程
持续推进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完善机制,强化效果,促进院士带动产业技术创新,培育科技创新团队,为企业发展注入新动力,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智力支撑。实施“企会协作创新计划”,探索建立健全企业和各级学会协作创新的长效机制,促进产学研用相结合,引导科技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深入开展“讲、比”活动,不断扩大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的影响力和覆盖面。提升海智计划水平,依托海智计划武汉工作基地平台,努力同海外科技团体及科技工作者建立密切、畅通和便捷的联系,建立规范有效的工作机制,推动海外科技成果参与国内的经济活动。吸引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加入武汉“城市合伙人”计划,来武汉创新创业。与市发改委联合办好武汉市“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促进我市科技经济发展。
四、提升公民科学素质
深化“百万市民学科学”工作品牌,依托移动终端、微博、手机报等现代新兴传媒载体,推进“互联网+科普”行动计划,优化武汉市数字化科普资源库和共享交流平台。关注重点人群,努力提升公众科学素质,适时发布《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办好“全国科普日”、“科技活动周”等主题科普活动,继续扩大社区科普大学覆盖面。持续推进系列科普助推项目建设,组织实施“武汉市科普助推行动计划”。完善武汉市科普场馆和科普教育基地联动机制,以武汉科技馆为龙头,促进科普场馆与教育、文化、旅游等的结合,向社会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产品。支持我市青少年积极参与国内外重要科技赛事和科技交流,坚持办好科普国际夏令营。
五、打造科技创新智库
充分发挥武汉院士中心的作用,开展前瞻性、战略性、针对性、储备性政策研究,为制定科技战略、规划提供依据。加强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站点建设,持续开展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准确把握我市科技界的新动向新趋势,反映科技工作者的意见、建议和呼声。进一步加强科技智库机制建设,继续立项开展决策咨询课题研究,围绕党委和政府中心工作开展专题调研。加强科技创新智库工作平台建设,配合中国科协决策咨询工作平台建设,完善决策咨询数据库建设。加强科协工作理论研究,全面系统地对科协组织的历史、形态、价值、机制、文化等进行研究探讨,为新时期加强和改进科协工作提供理论支撑。
六、联系服务科技人才
畅通与科技工作者的沟通渠道。探索新形式下人才工作的新模式,发挥科协表彰、举荐人才优势,积极向中国科协、省科协及市直其他单位举荐人才。完善联系及服务科技工作者的机制,重点加强与科协常委、委员的联系,建立健全委员联系制度。进一步发挥政协科协界别作用,畅通建言献策渠道,提高提案质量。继续实施武汉市青年科技朝阳计划,鼓励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广泛宣传在武汉经济、科技、社会发展中做出优异成绩和突出贡献的优秀科技工作者和创新团队,继续做好《江城院士风采》的采集拍摄工作。支持科协所属媒体的改革和发展。积极维护科技工作者的合法权益。
七、抓好科协党建工作
加强科协系统党建工作,切实发挥好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在巩固发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成果的同时,抓好“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切实履行“两个责任”,把从严治党要求落在实处。加强意识形态工作,各级党组织对意识形态工作负总责,切实负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严格选人用人制度,切实改进机关作风。
同志们,2016年是武汉市科协“十三五”事业发展的开局之年,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不辱时代赋予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各级科协组织的光荣使命,团结协作、奋发有为,为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和国家中心城市、复兴大武汉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