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两栖爬行动物的潜在入侵风险主要集中在西部非洲、东南亚等地
当前,生物入侵已经严重威胁到北欧地区和北美地区的生态系统。未来,全球哪些地区将有可能会成为生物入侵的高风险地区呢?近日,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李义明研究组发表的一项研究成果,正是为了回答这个问题。
众所周知,地球上的生态系统是经过长期进化形成的,系统中的物种经过长期演变,才形成了现在相互依赖又互相制约的密切关系。一个外来物种的引入,有可能因无法适应新环境而消亡,也有可能因新的环境中没有与之抗衡的生物而演变为凶残的入侵者。这些入侵者也许不会长着一副尖嘴利牙的恐怖形象,但却可能对入侵地的生态系统、栖息环境、物种和人类健康带来严重威胁,甚至造成生态灾难。
当前,生物入侵已经严重威胁到北欧地区和北美地区的生态系统。
可怕的生物入侵
在此项研究中,李义明团队根据影响外来种分布的气候、人为活动、植被等因素,采用多个物种分布模型,预测了279类外来两栖爬行动物在全球的入侵热点。
为何会选择两栖爬行动物作为研究对象?对此,李义明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这是因为最近几十年到一百年间,在动物界,生物入侵非常快的两个纲就是两栖纲和爬行纲。而且,两栖爬行动物是陆生变温脊椎动物,在入侵区会导致严重的生态、进化以及社会经济危害。
而在全世界产生危害影响最广的可能就是我们在餐桌上非常熟悉的牛蛙。
牛蛙原产于北美,因为养殖条件粗放,加之早期人们完全没有对于引入动物的控制意识,在亚洲,牛蛙很早就逃逸到野外,成为野生物种并进而成为入侵生物。有记录的牛蛙入侵中国的时间是1959年,从香港地区入境,但更大规模的入侵是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经济开放之后,华南各地“特种养殖”,大量陌生的动植物被视为发家致富的“金钥匙”而引入国内,牛蛙就是其中之一。
别看现在它们经常成为人们的盘中餐,但牛蛙可不是“省油的灯”。它们个体大,最大的可以长到2公斤,是很多小型脊椎动物的捕食者和竞争者。李义明在调查研究中发现,在舟山群岛,牛蛙入侵的水库池塘中,当地的黑斑蛙、泽蛙、蟾蜍都消失了。同时,牛蛙繁殖快,一窝卵有上万只。牛蛙比本地蛙更聪明,跳跃能力强,极难捕捉。当地蛙在水下只能潜2分钟,牛蛙则可在水下潜8分钟。更大的危害是,牛蛙携带有致病的壶菌,其入侵扩散会导致当地两栖类种群的下降。
李义明研究组建立的模型预测显示,在当前的气候条件下,外来两栖爬行动物的潜在入侵风险主要集中在西部非洲、南亚、东南亚、大洋洲岛屿、加勒比地区、南美洲的南部、地中海地区和马达加斯加东部。在未来2050年和2080年气候变化的条件下,潜在入侵风险大多仍聚集在同样的地理区域内,部分最适合的区域会扩展到南美洲北部、非洲中部以及欧洲的一些高纬度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