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科协

科技新闻

雾霾与流言齐飞,你中招了吗?

发布日期:2016/12/21 14:00:25      来源: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作者:
字体显示:【大】  【中】  【小】
    
    今天,入冬以来北方地区遭遇的最严重的一次雾霾天气过程,进入第五天。


    这次本次雾霾天气的特点是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污染程度高、能见度低。据气象监测显示,18日上午,霾天气影响区域已达142.2万平方公里。

    与雾霾同时弥漫开的,除了,还有各种流言

    1、流言: 微距镜头中的北京雾霾?

    微博被“在4000流明灯光下用微距镜头拍摄的北京雾霾”刷屏了,这段视频获得了近万转发,很多人看完表示“吓尿了”。

    那么,这是真的吗?

    来听听科学家们怎么说~

    单反相机微距镜头一般放大率是1:1,假设是全画幅单反相机,传感器尺寸是36x24mm,从画面看颗粒大约是画面的1%,尺寸应该是0.3mm。不是PM2.5。
    PS:没错,朱老师同时也是一名摄影爱好者

    看到的都是粗颗粒,pm2.5无法用肉眼观察。

    这是灰,微距镜头都能拍PM2.5的话,还要电子显微镜干什么用呢?


    2、流言:夺命雾霾里的硫酸铵

    朋友圈里盛传一段话,吓坏了很多人。

    这又是真的吗?

    灰霾里,硫酸铵一直是主要成分,准确地说应该是硝酸铵的比例上升了。
    一般燃煤比例高的地方硫酸盐就高,现在脱硫、煤改气和机动车增加,会使硝酸盐比例升高。而铵盐是最多的阳离子,但不一定是硫酸铵和硝酸铵。

    硫酸铵是灰霾颗粒的主要成分之一。尤其京津冀的燃煤高排放,硫酸盐在灰霾的比例一直高,平常也有,并非这次的专利。
    伦敦杀人雾和中国雾霾的健康损害有所不同:
    伦敦杀人雾中的二氧化硫,形成酸性浓雾,具有急毒性,才会迅速致死。
    而中国雾霾主要是一种慢性的长期伤害,过多细颗粒物PM2.5会深入肺泡,而超细颗粒物PM0.1,甚至可以进入神经系统,造成不可逆的健康损伤,但并不会快速夺命。
    这次雾霾很严重,提醒孩子不要出门是没错(我看最好大人也少出门),空净设备也有用,多喝水当然更没错了

    现在,你明白了吗?

Copyright © 武汉市科学技术协会 地址:武汉市江岸区赵家条144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202002213号    ICP备案号: 鄂ICP备19013409号

邮编:430010 电话:(027)65692271 传真:(027)65692036 网站编辑部:(027)82842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