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科协网讯 武汉市科协在中国科协、湖北省科协的指导下,在中共武汉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按照中央、省市有关群团工作部署和科协系统深化改革的要求,团结带领广大科技工作者聚力改革创新,奋力拼博赶超,各项工作成效显著,为我市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开启复兴大武汉新征程作出了积极贡献,多项工作受到上级褒奖。
武汉市科协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同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牢固树立“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大力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聚焦科技创新驱动发展,多层次、多方面开展科协系统有特色、有亮点、有影响的重点活动、重大工作,扩大了科协组织的社会影响力,极大地推动了科协工作发展,特别是我们精心打造的优秀科技人物宣传品牌——《江城院士风采录》,播出后受到院士及社会各方的充分肯定。下面就拍摄江城院士风采,宣传院士精神方面的心得与大家交流共勉。
一、时代需要科学家精神
武汉市科教资源丰富,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数量居全国前列。截止目前,武汉有两院院士65位,为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如黄旭华院士,是中国第一代核潜艇研制创始人之一,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曾任中国核潜艇总体研究设计所所长,中国核潜艇副总设计师,总设计师,被评为2012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又如沈韫芬院士,她生前是湖北武汉地区唯一的女院士,毕生致力于原生动物的分类学和生态学研究工作,被国外同行誉为“建立微型生物群落评价的世界领导者之一”。宣传他们,在社会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社会氛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在2006年,武汉市科协联合市委组织部、宣传部、市人社局、科技局、长江日报社等单位在地方党报长江日报上开辟了《江城院士风采》专栏,每周在长江日报重要版面登载1位院士的故事,后又将每位院士的故事集结成书,编辑出版了《江城院士风采》一书,首开地方科协组织为院士立传先河,真实展示了53名在汉院士为科学事业奋斗的光辉历程、成就和突出贡献,获得省市领导的高度肯定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时间荏苒。2016年武汉再次吹响推进全面创新改革、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集结号,现在正聚力改革创新,奋力拼搏赶超,全面开启复兴大武汉新征程。武汉市明确提出未来5年内要留住100万大学生创业就业,把武汉打造成“大学之城、青年之城、梦想之城、创新之城”。
2014年9月,武汉市科协联合湖北(武汉)院士中心、市教育局,决定组织拍摄《江城院士风采》系列电视专题片。让科学家讲自己的故事,把他们人生中最感人的事迹、最励志的故事通过提问和史料记载的方式讲述出来,让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更近距离的走近这些学界精英,科学巨匠,了解他们,同时我们也通过这种方式,为武汉城市发展留下一份珍贵的声像资料,为社会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使科学家的品质、精神代代相传,发扬光大。我们拟将《江城院士风采》专题片文稿及视频,编撰进入武汉市中小学生地方教材《百年武汉》之中,为同学们送上励志饕餮大餐。
二、聚合力促工作开展
《江城院士风采录》拍摄工作启动后,武汉市科协领导高度重视,首先,从经费上给予了保障,我们按每集2万元的标准向合作单位武汉教育电视台提供拍摄制作费用,保证高品质的完成每一集的制作。我们在拍朱英国院士时,当时是10月份,武汉这里的水稻已收割了。朱院士建议去海南拍摄。这样,武汉教育电视台的同志两次随朱英国院士去海南,非常圆满地完成了采拍任务。第二,就是把《江城院士风采》拍摄纳入到武汉市科协的绩效考核目标,制定每年的拍摄工作任务,给自己加压力。第三,拍摄工作要遭遇“四座大山”:必须征得院士本人愿意,院士夫人认可,院士秘书许可,院士所在单位同意。因此,我们就指定专人负责联系院士。由于院士都有大量的科研工作,要抽出整块时间来接受采访不是那么很容易。为了推进工作,每次随湖北(武汉)院士中心慰问院士,我们都派专人一同去,当面与院士沟通、征求意见,把前面播出的专辑刻成光碟送给院士看;有的院士年事已高,家属有顾虑,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就反复做思想工作,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真情打动院士。2015年,我们计划拍摄中科院水生所刘健康院士专辑,他是在汉院士中德高望重、年岁最长的一位。在刘先生98岁生日慰问时,我们向他表达了做专题片的想法,刘先生也非常高兴的答应了,后因刘先生身体不适,家属要求往后推。又过一年,在刘先生99岁生日,我们又提出了请求,并做家属工作。这样,刘先生女儿欣然同意并积极配合,这次采访非常成功愉快。第四,就是充分尊重院士及家人的意愿。我们在采访每位院士前,先将采访提纲发给院士,征求院士的意见和建议,采访设计的提问按院士的意见作调整。我们在采访杨叔子院士时,他夫人徐辉碧非常重视,三次对采访提纲作了修改,并亲自联系杨院士的学生、同事配合我们工作,接受我们的采访。
三、每一次采访都像攀登一座高峰
经过2年多的努力,从开拍到现在,我们已在武汉教育电视台《江城院士风采录》栏目播出了17位院士、25集的感人故事。他们分别是:隐姓埋名30年、功勋赫赫的“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院士;钢铁娇子张寿荣院士;实现测绘强国梦的李德仁院士(两院院士);用种子筑起中国富足梦的朱英国院士;探索地球奥秘的殷鸿福院士;探险生物科学的邓子新院士;中国光纤之父”赵梓森院士;高分子化学家卓仁禧院士;大地测量推的许厚泽院士;解码水稻基因“天书”的张启发院士;千锤百炼“特殊钢”的崔崑院士;守护水生生物,倡导人水和谐的曹文宣院士;演绎零下12度神话的“武汉居里夫人”张俐娜院士;执着于民族未来的杨叔子院士;心系水电事业的张勇传院士;猪圈里的寂寞英雄熊远著院士;建议恢复高考第一人,著名电化学家查全性院士等27位院士的感人事迹,赢得社会广泛赞誉。刘健康院士的专辑正在进行后期制作,其中专题片《‘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功勋赫赫隐姓埋名30年》获得了2014年度湖北新闻奖社教专题一等奖,2014年度中国教育电视节目一等奖;《两院院士李德仁的测绘强国梦》、《演绎零下12度神话的武汉‘居里夫人’—记中国科学院院士、高分子物理化学家张俐娜》分获2015和2016年度中国教育电视节目一等奖;《誓用一粒种子筑起中国富足梦—记中国工程院院士朱英国》获2015年度武汉新闻奖电视社教专题一等奖。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科技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动力。当前,武汉市全市上下正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全力打造经济和民生两个“升级版”,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在这个征程中,武汉市科协积极开展了优秀科技人物的宣传,真实客观地展示了院士们无私奉献的高贵品格和甘为人梯的高尚情操。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需要我们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下一步我们将加快专题片抢救性拍摄,优先拍摄年纪比较大的院士,在全社会更好地营造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浓厚氛围,发挥科学精神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滋养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