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科研成果转化“松绑”话题愈演愈烈,如何“松绑”?怎样激励科研人员成果转化的积极性?四川大学将科研成果作价股权奖励给科研人员的做法,可谓是一种有力尝试。
9月27日,四川大学生物医药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签约仪式在成都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魏于全领衔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研发团队的7项科研成果将以作价入股的方式,由3家企业投资近8亿元,在成都注册7家公司进行产业化开发。预计可立项研发新药品种超过50个,后期投资将超过100亿元。研发团队将获价值3亿多元股权奖励。
此次签约项目主要围绕肿瘤的基因免疫治疗与细胞治疗等前沿医学产品,其转化项目数和投资金额全国屈指可数。
研发团队将与西藏承亿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成都新尚创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深圳恒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由3家企业将投资近8亿元在成都高新区、温江区新注册7家公司进行产业化开发。
近年来,四川大学积极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去年,学校出台了《四川大学科技成果转化行动计划(试行)》,提出对科技成果所有权进行确权改革,支持以作价投资方式转化科技成果。
根据《四川大学科技成果转化行动计划(试行)》,此次签约的7个项目都落地成都转化,川大将把7项成果作价入股形成股权的90%奖励给成果完成人。这是四川大学完善体制机制,给科技成果转化“松绑”,加速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的举措。
川大学科技成果转化行动计划(试行)亮点
亮点1:确权改革。
学校是职务科技成果处置的主体,授权四川大学产业技术研究院(简称“产研院”)代表学校处置职务科技成果;产研院可授权成果完成人对其成果进行转化相关的处置。
成果完成人选择与学校共同作为“成果所有权人”,可享受50%-90%的成果所有权,并按所有权权属比例享受相应的权益。
亮点2:设限少:转化方式更多样。
学校支持以作价投资转化科技成果。预估价(评估价)不低于100万元且投资人对该成果意向投资额不低于成果预估价(评估价)的,方可以学校名义作价投资方式处置。
作价投资流程:提出申请→确定权属比例→与学校签署权属协议→确定各方出资比例→与投资人签署发起人协议或投资协议。
亮点3:形式灵活:可兼职可创业可外派
可兼职从事科技成果成果转化活动。兼职人员完成校内岗位教学科研工作任务且考核合格,发放全部工资和岗位津补贴。可正常参加支撑评审、晋升和年度评优等。兼职时间每年不超过3个月。
可离岗创业。鼓励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可产业化成果的科研人员经批准后离岗创业。离岗创业期间,学校原则上保留人事关系3年;保留基本工资和五险一金;可正常参加职称评定和晋升;离岗期满考核合格,还可回校继续工作。
可外派。派驻研发平台的科研人员,学校实行“双算制”,通过研发平台考核认可的工作量可全部折算为校内工作量。
亮点4:有保障:增设新职称系列
建立新的评价考核体系。完善以实际应用价值、行业贡献度和社会影响力为主要指标的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评价体系。
设立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职称系列。对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推广与服务业绩突出、取得重大经济社会效益和行业影响的科研人员,可破格聘任研究员或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