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科技周中举行的“共享科普阳光---第三个洪山地区科普展教联盟场馆面向公众免费开放活动”再次展示了它的独特魅力,盛况空前。
科普展教联盟的10家场馆初略统计免费参观人数近7万人,比去年增加了近1倍,可谓盛况空前。其中地质大学一天的接待达到3.3万人,比平时三个月的接待人数还多。华中师大生物标本馆一天接待1680多人,是该馆自成立以来日接待最高记录。华农大标本馆一天接待近2600人;民族大学民族学博物馆18日接待2000人。财大钱币馆因开放日不能满足预约要求,将预约分散安排到一周时间。中科院水生所白鱀豚馆更是前后5天都预约安排了参观。中科院植物园丰富的科普活动更吸引2.8万人。华农康思农蜜蜂科普基地一周都不停的有参观的人群,有的还要求安排了蜜蜂科普讲座。湖北省气象馆、武汉纺织科技馆参观人数也较去年明显增多。联盟第三个免费开放活动受到市民热烈响应,社会影响广泛、深受群众欢迎。
今年第三个联盟免费开放日,呈现出许多新的景象。一是宣传方式变了。今年免费开放活动主要以网络上公布为主,却被多家网站传载,更被“汉网社区”、 家长论坛和腾讯微博众多网民传载,由于网民的相互转告而将免费开放信息广而告知。
二是参观的团体明显增多。今年预约前来的团体数量明显增多。湖北日报小记者团、湖北卫视旅游频道组织的参观团以及武汉市各学校、社区集体组织来参观的,更有鄂州市科协组织的“家庭亲子科普行”活动的68名鄂州市民参观了华农大标本馆。洪山地区科普展教联明已被众多社会团体和组织所认识,从而共同使用联盟提供的开放平台,组织开展科普活动。
三是各场馆的接待工作准备更充分了。在前两次免费开放活动积累的经验的基础上,对参观人数的骤增有了一个预见,因而在参观安全的保障上、展品的安全保护上、讲员人员的安排上都做了较好的前期准备和当日的工作安排,保证了如此众多参观人员集中到来时,接待讲解安排有序,没有了发生任何安全方面的问题。
四是场馆活动内容更丰富,网络信息手段的应用吸引了更多的年轻人。武汉植物馆为今年科技周活动,依托园区物种丰富与科研创新的优势开展植物多样性科普知识图文展——“极小种群植物”、“极小种群植物”展示、关注“极小种群植物”专家讲座,更利用网络科技创新开展了“手机把植物带回家”、“远程观测植物园”等活动吸引了大众游客的广泛参与。“手机把植物带回家”主要针对青少年参观群体。采用先进的二维码技术对植物园温室内的明星植物例如龙血树、箭毒木等进行准确标识。公众在植物园游览时,使用智能手机读取植物上的二维码标签,即可访问相应的wap内容,了解该植物最新、最全面、图文并茂的植物背景科学知识。“远程观测植物园”利用网络平台及手机客户端,于园区特色景点处景观温室、荷花睡莲展示区、中心草坪等区域部署了6个高清摄像头,建成面向大众开放的远程观测平台,公众结合自身需求,通过个性化网络实时观看园区内四季花展及科普活动,使得公众足不出户就能欣赏到武汉植物园的美丽景色。
四是走出场馆走进社区、军营、学校。科技周期间除了场馆的免费向公众开放,多个场馆还开展走出去的活动。华中农业大学标本馆馆藏的鸟类、兽类、昆虫、植物、土壤、矿物,化石等实物标本500余件及50余幅介绍地球几十亿年的自然进化和变迁之路的展图,送进武汉军械士官学校。民族大学民族学博物馆制做的56个民族宣传展板送到马房山中学展出、送到社区展出,并随华农大标本馆一起走进了军营。中南财经大钱币馆在社区布展。地大逸夫博物馆馆的徐世球教授、华农大蜜蜂科普基地的张新军教授在各个社区、学校作科普报告。
参观的观众有举家前来的,有父母陪着孩子、儿女陪着老人、同学约、邻居相伴而来的。既有年幼的孩子,也有步履蹒跚的老人,更有拄拐的残疾朋友前来,其情其景让人动容。许多参观者对联盟成员12家已有了全面了解,表示在下次免费开放活动时将继续参观,要把联盟所有场馆都看到。
看着络绎不绝的观众走进科普场馆,展教联盟的全体成员们、大学生志愿者们内心感到无比欣慰,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观众的到来是对这些科普工作者是最大鼓励,下一个免费开放活动将会做的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