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5日下午在中科院武汉植物园,湖北省科学素质建设促进会、中科院武汉植物园、湖北(洪山地区)科普资源开放共享联盟共同签定了《湖北省科普资源信息化开发合作协议》,标志着湖北省科普资源信息化走向一个新的更高层次。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中明确要求,到2015年我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超过5%,任务重大。而现实面临的科普资源利用不足,传播手段单一滞后成为素质教育发展的瓶颈,为了打破这一困局,在省科协的主导下,湖北省科学素质建设促进会、中科院武汉植物园、湖北(洪山地区)科普资源开放共享联盟共同协商签定了《湖北省科普资源信息化开发合作协议》。合作目标就是希望将全省特色科普教育基地、特色大学自然博物馆、国家重点实验室、特色科普旅游景点等实体科普资源数字化,通过信息技术、互联网等现代传播手段,开发集成社会特色科普资源,使科普融入旅游,打造一个先进、开放、互动的“科普游楚天”科学传播平台。借助此平台不断拓宽科学传播渠道,让公众全方位了解湖北省科普资源,开展科普教育与科普互动,加快科学传播步伐,使越来越多的公众接受科学思想的洗礼和科学知识的熏陶,从而提升全民的科学素养。
合作开发协议的签定意义重大,是贯彻《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创新科学传播方式、提升社会公众科学素养的新举措。开发项目将以湖北(洪山地区)科普资源开放共享联盟的核心成员为试点,逐步向全省推开。
湖北省科协副主席徐菊明;中科院武汉植物园党委书记、副主任罗志强及主任助理、园艺中心主任刘宏涛、科研处处长梁琼出席签字仪式。湖北省科协普及部部长、省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促进会秘书长余永东,中科院武汉植物园园艺中心副主任梅林和洪山区科协主席、湖北省(洪山地区)科普资源开放共享联盟秘书长董祖恩分别代表三方在合作协议上签字。签字仪式后,与会各方还对任务分工、项目方向、阶段目标、实施方案、开发步骤、人员经费等进行了具体协商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