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2日14时许,陕西援鄂医疗队第三组医师组副组长赵立群,刚从重症病区走出来,捧起当天的午饭,这距离他上次进食已过去6小时。
湖北和武汉是疫情防控的重中之重,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武汉保卫战中,作为陕西省首批援鄂医生,赵立群始终坚守在武汉市第九医院重症病区,与时间赛跑,与病毒较量。截至2月21日12时,赵立群和战友们累计救治患者109人,其中危重症患者63人,重症患者46人,出院31人。
“妈,对不起,我必须去武汉”
1月26日夜,陕西省首批援鄂医疗队抵达武汉天河机场,50岁赵立群急忙开机,给远在家乡住院治疗的母亲报平安。在陕西时,“因疫情状况不乐观,我就没有回过家了。”他回忆,家里打来电话,80多岁母亲因心梗紧急住进医院。而此时,赵立群已经拿到了陕西首批援鄂医疗队的“入场券”。
与母亲的主治医生沟通病情后,赵立群才吃下一颗“定心丸”。出发去武汉时,他才向母亲和盘托出自己即将奔赴疫情一线的事实,“妈,对不起啊,我必须去武汉,那里需要更多的医生!”听着儿子的道歉,母亲虽不舍却很理解,叮嘱:“国家有难,自当舍小家为国家。”
扎扎实实坚守在一线
戴着护目镜、身穿防护服、手戴两层手套……赵立群与医护人员们穿梭在重症病区,仔细询问患者情况,现场查看各项数据,不透气的防护服让他浑身上下沾满汗水,“跟洗桑拿一样”。即便如此,他还主动请缨到一线值夜班,一干就是14小时。作为陕西省首批援鄂医疗队的院感医生杨波,与赵立群共事长达十年之久,他感慨:“在重症病房工作七、八个小时,都会觉得头晕、气结,何况是连续工作十四小时,我非常佩服他。”
作为重症病房医护人员的“主心骨”,赵立群在讨论救治方案时,见解独到,总是爱“斤斤计较”,这一点武汉市第九医院呼吸科主治医师王静感受颇深。“当时一位近80岁男性患者,全身水肿、气短合并新冠肺炎,需立即采用动脉血气分析和使用呼吸机,为防止因年龄大而产生不耐受的情况,调配的参数相对偏低。”王静回忆,赵立群再听取病人意见,以及对病人病情整体把控后,对治疗方案及时调整,“不久该病人二氧化碳值明显下降!”
热干面与羊肉泡馍的约定
“感谢您救了我的命!”2月20日,市民李翔(化名)在武汉市第九医院治愈出院,握着主治医生赵立群的手连声道谢。在感谢信中,他与赵立群有个约定:欢迎再来武汉,我做东请你吃热干面。
2月1日入院的李翔(化名)是一名博士,确诊新冠肺炎那一刻,“害怕家里人感染”。住院期间,在赵立群和医护人员的救治下,他成功转危为安。“你一定是可以过这一关的,这是赵医生经常对我们说的话。”李翔(化名)回忆,赵医生和医护人员每天至少工作8小时,“护目镜上都是汗珠子”。
在感谢信中,李翔(化名)将赵立群称为“生死之交”。两人约定好,不仅赵立群要再来武汉吃热干面,李翔(化名)也要去西安吃一碗羊肉泡馍。
“没有一个冬天不能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在来汉的第7天,赵立群和战友们就坚信着武汉一定能打赢这场防控疫情的战争。记陕西省首批援鄂医疗队的白衣战士赵立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