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下午,《武汉市科普资源共建共享的实践与对策研究》课题专家咨询会在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物馆召开。来自省、市和高校的6位专家对课题的调研报告进行评估,并提出了修改意见。
去年12月,武汉市科协发布了《关于申报2014年度武汉市国家级科技思想库建设调研课题选题的通知》(武科协[2013]81号文),来自全市27家单位的61个课题组提交了课题申报书。洪山区科协与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物馆组成10人课题组,以《武汉市科普资源共建共享的实践与对策研究》为主题进行申报。经过专家的鉴定评审和不记名投票,区科协最终脱颖而出,成为了申报成功的16个课题组之一。3月28日,武汉市科协在武汉科技馆召开课题开题报告会,区科协就研究重点、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研究团队和经费预算等,作了简短而充分的汇报。
随后,区科协和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物馆联合开展了为期四个月的专项调研。经过长达4个月大规模的实地走访、市民调查和深入研究,区科协大致摸清了武汉市科普资源的现状、特点、问题和优势,掌握了武汉市科普场馆的总体情况和一手资料。区科协拟将此次研究结果与洪山区科普展教联盟的实践经验相结合,总结出科普资源共建共享的一般规律,为武汉市科普资源共建共享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一、前期准备,把握行业动态
通过查阅相关理论文献,如《中国科普统计年鉴》、《科普的理论方法与实践》、《科普旅游资源格局与游客行为》和相关学术论文,深入了解国内各省市和武汉市科普资源的总体情况,了解科普行业的最新研究方向和理论动态,指导课题研究。并以网上搜索、电话了解等方式,对国内外科普资源共享实证案例进行了较为系统、全面的了解,选择了美国的史密森尼学会,国内的北京科普基地联盟和科普资源联盟、杭州市科普基地联合会、广州科普基地联盟、青岛开发区科普联盟、上海宝山区科普教育基地联盟等,有代表性的国内外联盟体进行研究比较,吸取经验,为武汉市此方面的发展提供思路和对策。
二、实地调查,收集一手资料
5至6月,课题组设计了《武汉市科普场馆情况调查问卷》46个问题、《武汉市科普场馆服务公众情况调查问卷》21个问题,对全市科普场馆和社会公众进行了摸底调查。一是在全市的范围内对市民进行了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共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为905份。调查的区域包括沌口经济技术开发区、江岸区、江汉区、武昌区、洪山区和江夏区。此外,我们还与部分场馆馆长、工作人员和市民进行深入的交谈,听取他们的看法。其次是对科普场馆的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我们选取了35个较为典型的科普场馆进行了调查,并实地走访了12个科普场馆。从地域上看,它们分布在江岸区、江汉区、硚口区、汉阳区、洪山区、青山区、武昌区、江夏区等武汉各个城区;类型包括综合性场馆和专题性场馆、社会性场馆和高校场馆;等级包括国家一级馆、二级馆、三级馆和普通场馆等。
三、多次修改,完成课题报告
根据调查所得的数据和口述材料,开展调查报告的写作。课题组成员集思广益,每个人都参与了报告的写作,特别是建议和对策部分,更是反复讨论和多次修改的成果。
研究文稿初成后,课题组顺利完成了市科协的中期检查,并根据评审专家组提出的宝贵意见进行了认真修改。此后,还邀请了部分在科普工作方面有造诣的专家学者对文稿进行了研讨,听取他们的真知灼见,尤其是在对策和建议部分,他们提出的许多意见和建议使文稿增色。现在调研报告还在最后的修改阶段,预计在十月份彻底完成。同时,在市科协的指导下,摘取调查报告的精华内容,写成了政府专报上报市委市政府,为武汉市科普事业建言献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