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科协

最新信息

5·30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游艳华:与蔬菜对话 当好田间地头“女郎中”

发布日期:2020/5/30 12:55:49      来源:本站      作者:
字体显示:【大】  【中】  【小】
    

编者按: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做好对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巩固和宣传基层科协组织建设“3+1”试点工作成效,激发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荣誉感、自豪感、责任感,结合2020年“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活动,武汉科技报推出“优秀基层‘三长’”系列报道,通过深入挖掘、广泛宣传一批优秀基层“三长”典型,引导和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和昂扬的奋斗姿态投身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中,进一步巩固扩大基层科协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为全市高质量发展凝聚科协力量。


新洲区双柳街农业服务中心
高级农艺师,

双柳街道科协副主席


游艳华:与蔬菜对话 当好田间地头“女郎中”


    “只有植根于泥土,才能散发出芬香。”武汉市新洲区双柳街农业服务中心高级农艺师,双柳街道科协副主席游艳华,25年来,擅长与蔬菜“对话”,甘当田间地头“女郎中”,让农技在田间地头“开花结果”。




当好农民的“贴心人”


    1996年,毕业于江汉大学农学系的游艳华,分配到新洲区双柳镇蔬菜办工作。在基层工作是辛苦的,而农村的条件则更为艰苦,农民观念的保守更使得农业技术的推广“难上加难”。但面对艰难和困苦,游艳华从来没有丝毫的犹豫。




    怎样帮助农民增收,是游艳华心中的一块石头。为此,她挎包里装满了宣传资料,投入到农技推广一线,一村一村走访调查,了解农业生产情况。还在车家村建起农技推广的第一家科普示范户,车家村三组村民王望明,建设竹架中棚与小拱棚相结合来种植苋菜,当年一亩地能收入1.1万元,“比原来翻了一番”,如今种植蔬菜600亩,品种繁多,种植收入也翻了几番。

    尝到科技兴农的甜头,农民逐渐接受游艳华开的“药方”。“能让农民多点收入,就是我的心愿。”游艳华25年来跑遍了双柳街各个农户,把青春融入到双柳大地。


当好农民的“服务员”


    车家村豇豆上进行了超钾型大量元素水溶肥料示范,在孙洪村番茄上进行了大量元素水溶肥料非激素类促转红示范⋯⋯这只是游艳华带着农业专家在田间地头进行新技术、新品种推广的一个缩影。
    在当地,没有农民不知道“游艳华”的名字。为了解决农民田间地头的种植“小问题”,多年来,游艳华组织和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260余场次,其中主讲236场次,印发技术资料7万余份,培训、咨询农民40800余人次。她编写的《双柳早春大棚蔬菜栽培管理意见》《蔬菜田间管理技术》等13种技术资料,通俗易懂,在农民中广泛流传。
    2009年新洲区双柳蔬菜协会科普示范基地,入选市科协“百万市民学科学——科普助推都市农业示范基地”,当年该科普示范基地就建有科普画廊两处长30米,科普宣传栏5个,协会创办1000亩无公害蔬菜科普示范基地,基地建有科普试验示范园60亩。这个基地也真正的让农民切实看到了技术的力量。

    现在,当地先后建设了以孙洪村为核心的国家级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大面积栽培示范区、武汉市“三高三省”蔬菜周年栽培模式示范推广基地、以莲湖村为核心的省级水稻高产田创建示范基地,以莲湖村为核心的水稻集中育秧示范基地等11个。




    如今,不定期举办的“田间课堂”,随时能参观的“科普基地”,游艳华带着同事们真正的把技术推广落实到了田间地头,把双柳科普事业在农村落地生根。

Copyright © 武汉市科学技术协会 地址:武汉市江岸区赵家条144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202002213号    ICP备案号: 鄂ICP备19013409号

邮编:430010 电话:(027)65692271 传真:(027)65692036 网站编辑部:(027)82842276